故宫巨量国宝曾秘藏乐山七年

  • A+

四川省乐山市安谷镇,在中国文化史和抗日战争史上留有一笔浓墨重彩——镇中曾有六家祠堂获得“功侔鲁壁”大木匾额。这四个字应是乐山市之瑰宝,乐山人之骄傲。那么乐山市(当时为县)安谷镇因何故而能获此殊荣呢?

  

  乐山“功侔鲁壁”的由来

  

  原来,1959年7月至8月间,躲过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和无数风险的北平故宫博物院中路南迁国宝级文物9000余箱,在一批忠于职守的文化人士和警卫部队的护送下,分批乘船从重庆运抵乐山县安谷镇,分别存放于六家祠堂里。在警卫部队和安谷民众的共同守护下,静静地存放了7年之久。

  在这7年里,日军轰炸机曾3次轰炸乐山,乐山县城区和附近的苏稽镇被炸成一片火海,仅1939年8月19日这次轰炸,乐山城区死伤民众数千人。侥幸的是,安谷镇因乌云蔽空而躲过了次次劫难。

  在这期间,国宝里的丝织品、字画品每年都需防霉晾晒,木箱坏了需要修补,并且多次接待内迁大学的教授、学者以及乌尤寺僧人抄录、研阅等等,均未发生过任何差错。也是在这期间,据传日本侵略军获得蛛丝马迹的情报,以为中国有大批战略物资转匿乐山,曾派特务潜入并与匪盗勾结图谋不轨,但均遭到毁灭性打击,乐山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7年多时间,数十万件国宝在乐山安谷镇民众的怀抱中安全地度过了2500多个日日夜夜,到1946年即抗战胜利的第二年又全数运回重庆。乐山安谷镇六家祠堂和全镇民众对故宫国宝的爱护和对国宝护卫工作的支持,深深感动了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先生。在报请行政院批准后,他在重庆亲笔题写,代表民国政府向六家祠堂各颁赠了一块“功侔鲁壁”大木匾额以示表彰。

  马衡院长引用的“功侔鲁壁”含一典故,其中“功”即功劳、功绩,“侔”(音:某)为等同、相当,“鲁壁”则特指汉代初年山东曲阜孔子故宅的墙壁。史载,西汉前期,鲁恭王刘馀拆毁孔子故宅,在墙壁中发现孔子后代藏匿的数量巨大的竹简文献,使得孔子典籍得以躲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战火浩劫而传于后世。这正是“鲁壁”的功绩所在,也是肯定了乐山安谷镇及峨眉绥山镇为保护故宫国宝做出了与“鲁壁”相同的贡献。

  

  “功侔鲁壁”遗韵尚存

  

  如今,“功侔鲁壁”在不少安谷人心中仍有着记忆,《安谷镇志》稿中对此段历史也有记载。但是,由于建设的需要,当年存放过故宫国宝的祠堂早已经荡然无存。其中,陈氏祠堂虽改作粮站,但一些房屋遗迹还在,比如在职工宿舍区的小花园内,就存放有祠堂檐柱用的两只大石柱础。这两只用雅石雕刻的精美柱础肯定见证过数万件国宝。

  然而,安谷镇六家祠堂获得的那六块“功侔鲁壁”大木匾额却时运不济。几十年过去了,据说有的被毁弃,有的被锯断做了门板或钉了壁头。所幸安谷王德才老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编撰《安谷镇志》时,曾拍了几张残匾照片和制作了匾额拓片,从而保留了“功侔鲁壁”匾额的原始面貌和尺寸规格。所以当拓片展现在国内外媒体和中外来访者面前的时候,人们无不发出啧啧称赞。

  总之,故宫国宝如此宏伟壮观的万里大迁移,是中国文化史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体现着爱国、正义和同仇敌忾,也体现着中国人非凡的组织能力。而乐山安谷镇正是这一壮举最后的落脚地——让数十万件故宫国宝在这片热土上平安度过了 7个年头,获得“功侔鲁壁”之誉当之无愧。“功侔鲁壁”当是安各镇之瑰宝,也是乐山市之瑰宝。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占我东三省,1933年初又向热河省侵犯,兵锋直指北平。

  为防不测,北平故宫博物院从1933年2月开始南迁,目的是躲避日本侵略者随时可能点燃的全面侵华战火,避免“火烧圆明园”历史重演。这次南迁首先将16427箱计59万余件各类故宫文物秘运到上海,1937年1月再转至南京。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上旬在南京沦陷前夕的紧迫时刻,中国军民以坚定豪迈的气势,克服艰险万难,分三路将故宫国宝运往大后方:北路7000余箱经洛阳西安翻秦岭于1959年9月运到四川乐山地区峨眉县绥山镇,分藏于一祠堂和关帝庙;南路几十箱经长沙辗转运至贵阳安顺一带,藏于自然溶洞;中路多这9000余箱,沿长江溯流西向、经宜昌入三峡这重庆,又因日机轰炸旋即转运宜宾,最后于1939年7月至8月分批落脚在乐山安谷镇,分藏于六家祠堂。国宝三路南迁西走,遭遇日机狂轰滥炸,惊险无数,最后圆满成功。

  

  选自《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