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粮食去旅行

  • A+

我们现在旅行非常方便,可以选择飞机、火车、邮轮。但是古代,基本只能靠一双脚板。记得初中时,我翻历史课本,里面有一幅玄奘的画像,打扮很奇怪,背上背着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像抽屜一样,分好几层。最奇特的是,顶上伸出一个伞盖。后来才知道,古人旅行不易,没有这个伞盖遮风避雨,路途会更加艰难。有个成语叫“栉风沐雨”,现代的人,绝对发明不出来。
  不过最痛苦的,还是旅行中的食宿问题。不像现在,火车餐车上再差的盒饭,总还是卫生的、比较新鲜的。古代可没有这么好,没有那么多旅馆,即使有旅馆,也只提供住宿,不供应食物。就算提供,肯定也死贵死贵,一般人根本享用不起。享用得起的,估计自己也够条件带厨子了。所以,普通人一旦出行,都是自己带粮食。
  《庄子·逍遥游》里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意思是,去郊外看看,踏踏青什么的,吃饱了空手去就可以了;到百里之外,就得带着舂好炮制好的干粮了;倘若要去千里之外,则不带上三个月的粮食,无法活着回家。
  那么,三个月的粮食怎么带?百里之外,干粮估计要准备一周的,还好办,碰上冬天,至少不会腐败。但三个月的粮食,怎么弄都会过保质期。所以,只能带着原粮,也就是谷子。一般来说,古人是挑着担子运粮。所以《庄子·箧》里说:“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所谓“赢粮”,就是挑着粮食。整句意思是,听说了某地有贤良的人,就挑着粮食急趋而去。因为师父家里,可不提供饭票。《西游记》里,沙僧挑的担子,只有唐僧的换洗衣服和讨饭用的碗,那是后世。要在秦汉时代,跟着师父走,必须挑着一担米。
  不过有时人算不如天算,挑再多的粮食,也挡不住旅途不顺,粮食不继。《列子》里说:“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说的是韩娥这个人,跑到齐国去,带的粮食吃光了,就在雍门卖唱换吃的。这里的关键不是卖唱,而是他碰巧到了城里才断粮。要是不巧在野外,挑的粮食就吃光了,想卖唱,又哪有人听?比如《论语》中:“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大概其断粮地点就在无人区,要不然以儒家多才多艺的特色,那么多弟子,随便找个地方,都能开个集体演唱会,绝对不至于集体饿得爬不起来。
  所以说,以古人艰苦的生活条件,旅行对身体素质要求真是很高。不够强壮的人,千万别想着穿越。
  可是你以为光挑粮食就够?谷子或大米,也不能生吃,怎么办?所以,不单带着粮食,还得带着锅碗瓢盆。《史记·蔡泽传》里说:“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意思是,去赵国谋职位,却被赶出来。于是改道韩国和魏国,却在路上遇到强盗,连锅都被抢了去。可见蔡泽先生到处求职,都是自己挑着粮食和锅碗瓢盆的。

  现在的人,如果都携带这么多的行李,哪还有兴致旅游?
  选自《深圳商报》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