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买假画

  • A+

清朝乾隆年间,由《富春山居图》引发的“富春疑案”,是中国画史上最大的疑案。这桩乾隆买假画的龙门阵,还是由和珅引起的。
  乾隆皇帝善书画,通鉴赏,所以特别喜欢收藏和观赏名画。乾隆十年(1745年)夏天,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沈德潜看到皇上比较空闲,就呈上一批诗文请他阅览。乾隆皇帝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一段题为《黄子久富春山居图跋》的文字,详细地叙述了《富春山居图》的情况,引起了乾隆的兴趣。
  《富春山居图》是元末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所作。黄公望曾为中台察院撰史,曾一度被诬下狱,出狱后信奉全真道,古稀之年,云游来到浙江富阳,在富春江边的庙山坞结庐定居。元至正七年(1347年),79岁高龄的黄公望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常年与山川为友,“搜尽奇峰打草稿”,历时7年,在逝世前夕才告完成。画卷高1尺余,长约2丈,这是最能够代表他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的作品。

  这幅画卷被譽为“画中之兰亭”,元、明、清的画家都以能目睹为荣幸。此画一直在收藏家手中流传,许多人都把它奉为瑰宝,秘藏起来,不肯轻易示人。400年来,该画历尽沧桑,现在已不知藏在何处。茫茫人海,到哪里去寻找呢?乾隆虽然非常想看看真迹,甚至想得到它,可他也清楚,这是大海捞针的事情。
  这件事被善于察言观色的和珅知道了。他想,如果能得到这幅画,并把它献给皇上,就会更加得到宠幸,他岂肯放过这个溜须拍马的机会!回到府上,和珅就派出心腹四下寻找。可是,几个月下来,连一点音讯也打听不到,和珅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和珅的老婆想,这样下去还不闹出病来。这天,她特地请来了戏班子,要和珅去看看戏,散散心。这出戏演的是《狸猫换太子》,演到刚出生的太子被人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换走时,和珅猛地一愣,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他想,在皇宫中,皇帝连亲生儿子被调走都不知道,难道我不能弄一幅假画来骗骗皇上吗?他知道,明、清以来,追摹黄公望画已经蔚然成风,安徽境内“黄山画派”中的诸大家,不断临摹黄氏名迹,刻意追求,已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他戏也不看了,连忙回到书房,派懂书画的心腹去安徽请高人了。
  和珅的心腹来到黄山脚下,打听到一位叫王其原的画师。据了解,王其原曾经看到过《富春山居图》真迹,并模仿下来,这还不算,他还临遍黄公望传下来的每一幅画图,对黄公望的笔墨变化心领神会,仿制黄公望的画已是炉火纯青。他自己也直言不讳地夸口说,临摹《富春山居图》,可以不假思索信笔画来。和珅的心腹目睹了王其原所临摹的画,感到非常满意,就把他请到了京城。
  王其原进入和府,和珅要人好生款待,并让他在密室里作画。因为给和大人效劳,王其原格外卖力,几个月后,《富春山居图》模仿好了,还制成了古色古香样子。和珅拿出几幅黄公望的真迹相比较,也看不出破绽,心中暗自高兴。
  王其原要回安徽去了,和珅给了他许多银两,晚上,设宴为他饯行。王其原喝下一杯酒后,顿时腹中剧烈疼痛,这才晓得和珅要杀人灭口,可已是身不由己了。他双手捂着肚子站了起来,一个踉跄,口吐鲜血倒下了。
  第二天上早朝,乾隆皇帝看到和珅好像有事相告的样子,忙问道:“和爱卿,看你满面春风的,又有什么喜事了?”
  和珅上前一步,笑容可掬地说:“启禀圣上,我花了2000两银子,终于寻觅到《富春山居图》真迹。”
  乾隆一听,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迫不及待地说:“和爱卿,快拿来让朕看看。”
  和珅连忙取出《富春山居图》说:“献给皇上。”
  乾隆得到这日思夜想的宝画,高兴得眉毛直颤,连声说道:“和爱卿献宝有功,朕要好好地赏你。”说着,乾隆把那幅《富春山居图》展开,摊到龙案上,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他看到笔墨苍古,是自己早已渴求的真迹,但又不放心,一边让太监把画卷拿到文武群臣面前,一边说:“众爱卿都来鉴赏一下,看看这画是不是黄公望的真迹?”
  和珅是乾隆的第一权臣,他献的画谁敢说是赝品?再说,这画也画得实在太精妙了,谁能分辨得出真假?“真迹”“宝画”,一个个赞叹不已。连独具慧眼的著名诗人沈德潜也不得不点头称是。
  乾隆又让太监把《富春山居图》拿回到龙案上,仔细地欣赏起来。画面上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渔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整个画面,让人看得心脾舒畅。乾隆的脸上露出了笑意。
  看皇上爱不释手的样子,和珅觉得火候来了,晃动着肥胖的身子,眨眨眼睛说:“皇上,此画不会是赝品吧?”
  乾隆清楚,和珅是向他讨赏来了,想想这画是他花钱买来的,自己也不能白得,就吩咐内侍太监取来2000两银子给了和珅。和珅真不愧是个雁过拔毛的贪官,连皇帝那里也要去骗银两。
  其实,《富春山居图》真迹是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被鉴赏家、天津盐商安歧买去的。1746年冬,安府家道衰落,安歧将家中一批收藏品托求皇室傅恒出售,《富春山居图》真迹也转到了乾隆皇帝手中。乾隆反复观看,还叫内侍拿出和珅献来的那幅画卷,放在一起作比较,又传来一些懂书画的大臣一起辨别真伪。大概是那幅赝品画得太好了吧,加上大臣们又怕和珅的权势,何况乾隆皇帝都认为是真的,谁敢去推翻皇上已作的定论,就都说和珅的那幅是真迹。
  乾隆把赝品当成真,反把真的当做了假,造成了真伪颠倒的“富春疑案”。
  乾隆对那幅赝品的钟情一发而不可收,经常在宫中展阅,连出巡时也带在身边。从1745年至1794年,他亲笔在画上题了50多处诗文,印鉴累累。在他八旬正寿时,也忘不了再写上几句,弄得画上面没有一点空隙。乾隆至死也不知道受骗买了假画。
  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皇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真迹始得正名编入,洗去沉冤,疑案得以澄清。后来,《富春山居图》真迹因被火焚,一分为二。民国年间,后半段藏于故宫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国民党政府携往台湾,前半段藏于浙江省博物馆。2001年8月,位于富春江畔的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华宝斋,依托独特的制版工艺和石印工艺,选用传统手工生产的宣纸,按原作大小成功影印《富春山居图》。加上题跋、钤印等,影印画卷总长10.28米、高0.334米。据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鲍复兴、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等专家认定,它保留了原作的风貌和意味,达到逼真的效果,使人们得以欣赏这一名画之貌。当然,这是后话。
  选自《中外文摘》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