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智用火炮战术

  • A+

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战场,解放军处于全面的劣势,连续丢掉了四平、长春等大城市,一路向北退过松花江。当国民党军队兵临哈尔滨城下时,林彪甚至打算越过国境线撤入苏联,然而,时隔仅半年多后的1947年5月,人民解放军就转入了战略反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如此奇迹般的逆转呢?

  惊天的逆转

  1946年春季,林彪在中央“死守四平,寸土必争”的要求下,于四平和本溪各集结10万军队死守,结果在国民党7个主力美械师的进攻下损失惨重。在四平保卫战中,参战的国民党部队是清一色的美式机械化装备,每个军辖美式105毫米榴弹炮一个营.每师辖美式75毫米山炮一个营,每团辖1个迫击炮连和1个平射炮连,每营辖1个迫击炮排和1个火箭炮排,甚至每个步兵排都配备1个60毫米迫击炮班。其中,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等“王牌军”的重火力配备是上面数量的两倍。

  在国民党军队全面的炮火优势下,林彪的部队作战虽然英勇,但由于伤亡巨大,不得不在坚守1个月后向北撤退。国民党军队趁机夺取长春,并渡过松花江,直逼距哈尔滨不到100里的双城,我军在东北几无退路。

  其实,解放军的这一失利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此前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由于缺少重火力,一向打的是以灵活机动著称的游击战、运动战。而四平之战打的却是集中主力的阵地战,并非其所长。参加东北作战的国民党军队全部是美式机械化装备,飞机、坦克、重炮的充足使其拥有空前强大的火力优势,而这是解放军在之前的作战中所没有遇到过的。

  然而就在此时,苏联由于美国坚持东北门户开放,与国民党谈判不成,因此转而全力支持解放军。据后来揭秘的前苏联档案记载,当时苏联方面不仅将在东北缴获的日、伪军装备源源不断地送到解放军后方的佳木斯,还让蒙古、朝鲜将自己缴获的日军武器特别是火炮和炮弹有偿或者无偿地转给解放军。当年在中共驻朝鲜办事处工作的丁雪松等就回忆:“两年多时间里……朝鲜方面支援了我们2000多车皮日本侵略军留下的战略物资。”

  林彪不仅用苏联转交的这些物资装备了其40多万人的部队,而且还有很多富余,用来支援华北和.山东的解放军。到1947年初,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前身)已经有了95个山炮连、3个战车连及两个高炮连,加上60个步迫炮混合连,总计达160多个炮兵连。到辽沈战役前的1948年8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的炮兵更是发展到16个团.拥有各种火炮9000多门,而且炮弹充足,在火力上已无劣势。

  林彪的火炮战术

  不过,拥有为数众多的火炮只是林彪扭转东北战局的前提条件,他对于炮兵的训练和使用才是取胜的关键。在著名的“三下江南”战役中,林彪的炮兵就因为射击技术不熟练,炮弹时常落到自家人头上,令步兵大为恼火。于是,林彪专门聘请了苏联的专家训练和改进炮兵的射击技术,到1948年时,东北解放军的步兵们看到炮兵开到,远远就欢呼起来,并主动为炮兵让路。

  更重要的是,林彪在实战中意识到了集中使用火炮的重要性,并及时地调整了战术。在1947年2月的德惠(长春以北)攻坚战中,东北民主联军有4个炮兵团,共计30个炮兵连参战,山、野、重炮多达80门。这是我军首次集中火炮攻城,但在这场攻坚战中,炮兵被分散部署,乱打一气,始终未能打开突破口。

  于是,林彪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变革,一改将炮兵分散给各级作战单位使用的战术,将炮兵收归高级单位,统一指挥和使用,火炮的威力开始显现。1948年年初的四平攻坚战,东北解放军集中10万大军同攻四平。国民党的四平主将、7l军军长陈明仁后来回忆说:东北解放军炮火的强大,是他在八年抗战中从未见到的。陈明仁的胞弟、71军特务团团长陈明信也被对方的猛烈炮火惊呆,相信一定是苏军出动炮兵参战。他被俘后对新华社记者说:“我以为你们的炮兵是苏联的,我不相信东北解放军自己的炮兵有这样大的威力,曾在一个晚上把我们三道防线一气摧毁。”

  不过,这一时期的炮兵使用还是不够集中,对敌人坚固的城防往往破坏力有限。为此,林彪在辽沈战役前夕专门组建了独立的炮兵纵队,将火炮的覆盖式战术发展到了极致。这种打法对当时东北的战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到辽沈战役前夕,解放军的火炮数量虽多,但重炮很少,多为日本侵略者遗留下来的75毫米野炮和山炮,威力和精度远不及美国150毫米和155毫米口径的巨炮,因此,集中使用火炮可以用数量弥补质量,从而有效地瓦解敌军的防御和士气。当时国民党在东北的军队还有55万余人,火炮总数超过7000门,质量也并不输给解放军,但由于主要用于固守城市,因此,使用分散,这就为东北解放军集中火力攻坚提供了契机。

  l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的锋芒直指敌之咽喉锦州。10月14日,对锦州的总攻开始,东北解放军刚成立的炮兵纵队大发神威,和参战各纵的lO个炮兵团,共500门大炮同时怒吼,号称固若金汤的锦州城防顷刻崩溃,攻城部队仅仅经过31小时的激战,就攻克了这座由lO万重兵坚守的重镇。

  师承苏联,自我创新

  其实,林彪集中使用火炮来弥补火力不足,从而扭转战局的做法并非首创。早在二战中的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就曾凭借这种战法阻挡住了法西斯德国的攻势,并成功扭转战局。

  在1942年年底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红军第一次大规模地集中使用炮兵,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密集地布置了1.7万门各型火炮,成功地瓦解了德军的攻势。次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2万多门火炮摆成大约14公里宽的火炮发射阵地,将上百辆冲锋中的德军坦克变成了废铁。后来,解放列宁格勒的战役中,苏联红军仅1个半小时的炮击就向德军阵地倾泻了22万发炮弹,为后续地面部队的推进铺平了道路。这种强大的火炮覆盖式打法让因资源有限而重视装备质量的德军束手无策,最终败下阵来。后来,在解放乌克兰的一次战役中,苏军干脆用6000多门重炮日夜不停地轰击德军阵地,防守的德军因为无法忍受红军的饱和式炮击,第二天就举白旗投降了。

  综上,虽然战争中武器装备是双方对抗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装备相对落后便没有胜利的可能,只要合理地对有限的战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就可以缩小武器装备上存在的差距,使其不再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转败为胜,以及后来林彪在东北战场上实现的逆转都证明了这一点。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