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郭三本”的康熙名臣

  • A+

出生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郭出生于山东即墨郭家巷路北旧宅,兄弟四人,排行老二。

  传说郭出生那天,正赶上六月发大水。即墨县令和参将巡查汛情的时候,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两位官员只好在郭家巷郭门楼下暂避。

  这时,忽然从产房传出初生婴儿的大哭声。孩子出生后大雨渐渐停下来,郭的奶奶喜滋滋跑出来。县官就问道:“老人家,给您道喜了,添了个男孩还是女孩?”

  “生了个骑马的,小男孩。哎,早不生晚不生,偏偏大雨来临出生。”老人嗔怪道。

  “这孩子将来福气挺大呀,出生时候一文一武两个七品官为他护门,将来一定不低于七品官。”县官随口赞道。

  “哎哟,别说七品,有一品也好啊!”听到赞扬,他奶奶激动地说。农村妇女以谦虚为荣,郭奶奶以为品越少官级越小。

  “口气还不小呢!”县官一听这话笑道。

  这虽然是流传即墨的一个笑话,而郭官至一品,却是写进历史的事实。

  郭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上进,三十一岁中秀才,三十二岁中举人,三十三岁考中进士,可说是春风得意。

  三十九岁时郭进京谒选任职,恰逢继父郭尔印病逝,于是急匆匆回乡奔丧。三年后赴任吴江县知县。

  当时三吴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被为官者视为畏途,干不好几个月就要挂冠而去。而郭却道:“只有为地择官,岂能为官择地?”

  赴任后,郭“兴学校,禁私派,革火耗,清漕弊”,凡有关国计民生之事他都敢管敢问。他精明强干,尤以善断疑案著称,在任八年,深得百姓拥戴。

  

  特殊礼单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二十二,郭第一次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向朝廷上了《参河臣疏》,陈述河道总督靳辅在户部尚书佛伦支持下治河措施不当,致使江南地区困于水患,百姓怨声载道。由此,靳辅被罢官,佛伦被降职,郭升任佥都御史。

  接着,郭又冒着丢官丧命的风险上《纠大臣疏》,弹劾“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英武殿大学士明珠及余国柱等,揭发他们结党营私,排陷异己,贪污收贿等罪行,因为这一疏,他一参成名。

  明珠是满洲正黄旗人,平吴三桂作乱时立有大功,是康熙身边的红人,官封武英殿大学士。

  权大势重的明珠凭借康熙信任结党营私,一时间朝野内外,纳贿受礼,正直之臣避而远之,奸佞小人升迁跋扈。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明珠五十三岁大寿,明府热闹非凡,明灯高悬,彩门层层。

  酒席上山珍海味摆满,拍马屁的人一个接一个进来贺寿上礼。明珠身穿一品官服端坐中堂,满面红光,接受一批一批的官宦参拜,听到大官来到,他才睁开眼,点一下头。

  所谓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就在天近正中午时,门上传呼:“新调京城任左都御史郭,郭大人到!”

  明珠听后心中一奇:人都说郭耿直敢言,刚正不阿,今天也知道来进见我明珠⋯⋯

  正想问,郭已进中堂。先拜了寿,递上红纸包一个。明珠认为是礼单无疑了,叫下人收存。

  出于礼节,明珠亲上郭一杯酒,郭接酒在手,一饮而尽,回身便去,旁如无人,直出大门而去。明珠见状心里泛疑,忙叫人将郭的“礼单”呈上来看,一看吓了一跳,顿时脸色铁青,汗流如雨,正惊慌之时,忽听门上传:“圣旨到!”

  这一声喊不要紧,就见明珠手里那张郭的“礼单”飘落地上,明珠站立不稳。

  家人们七手八脚地扶起他跪接圣旨,一场寿筵立时散伙。

  原来郭进京后,立即将明珠的所作所为,列了十一大罪状,奏疏康熙皇帝,然后又将副本用红纸包好,直奔明府,明珠看的正是郭奏疏他的副本。

  康熙对明珠的猖狂也早已觉察,今见郭奏疏有证有据,深感不除明珠危及皇权,就下旨罢了明珠、佛伦、余国柱的官,权倾一时的明珠集团就这样倒台了。

  

  骨鲠大臣

  高士奇是浙江钱塘人,举人出身,好学能文,书法又好,被康熙皇帝破格收进南书房(皇帝学习的地方),重用他书写密谕、讲章、论文,后官封小儋事。

  康熙曾说过:“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把高士奇已当作良师益友,常常赏赐金银物品,并经常让他陪吃饭。

  高由此日益骄横,与左都御史王洪绪等人结成死党,内外呼应,一时间求情办事的人堵住门庭。满朝大员对高士奇畏之如虎,为了免于灾祸便送礼不断,就是无事相求也需出“平安钱”。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这一天康熙办完朝政,心情颇佳,回到南书房,即传旨请高士奇。康熙是个博古通今的君主,对诗文字画无所不通,每问及高士奇,高士奇便对答如流,深得皇上欢心。

  君臣二人越说越高兴,不知不觉已到中午,康熙话兴正浓,不放高士奇回去,赐高士奇南书房伴膳,吃饭时皇上问士奇道:“朕待你如何?”

  高士奇忙道:“回皇上的话,皇恩浩荡,奴才当以肝脑涂地相报。”康熙更加高兴说:“爱卿勿忘今日之誓言。”

  正说着忽听太监传呼:“左都御史郭进见!”

  康熙本人不愿吃饭的时候召见别人,因郭是出了名的谏官,便破格召见。郭进了南书房,便从袖中拿出奏折,太监接过奏折呈给皇上,康熙一看,上面写道:“臣左都御史郭,查权臣高士奇⋯⋯”

  这时高士奇在一旁不自觉地伸过头来,想看一看奏折的内容,康熙将左手一抬,示意高士奇勿看。然后对郭说:“郭卿所言极是,朕当认真处之。”

  郭忙谢了皇上,退出了南书房。

  高哪里知道,郭的奏折就是列举他的四条大罪,有证有据,罪难宽容。

  康熙心里有了数了,待高士奇用完最后一顿御膳,便将奏折递给高士奇道:“高卿,你看这案子该如何办理?”

  高接过奏折一看,忙伏地连连磕头说:“请皇上饶命,臣知罪了。”瞬时头皮磕破,血染方砖。康熙看在曾为其师的份上道:“将冠带留下,回家务农去吧。”

  高士奇连忙谢了皇上,爬出了南书房。

  王洪绪等人也皆丢官卸任,革职查办。朝野上下为之一快,郭即被群僚颂为“骨鲠之臣”。

  郭这紧锣密鼓的三大疏,顿时引起“群党侧目,百端交构”,“天子为之改容,举朝为之失色”,“直臣之风,震霆一鸣,佥壬解体”,因此时人赠其雅号为“郭三本”。

  从政权建设上看,郭这三大疏,特别是后二疏,有力地抨击了贪官污吏的腐败以及结党营私的不正之风,对“康乾盛世”功不可没。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就在举国上下沸沸扬扬流传郭功德之时,郭的政敌们却并没有因此而罢手。

  不久,郭便遭到明珠余党的诬陷,被罢官回乡了。郭因三大疏起家,又因三大疏招祸,余生难以平静。

  郭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初七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清史稿·郭》一文中最后两句道出了官场之真谛:“直道难行,不其然哉”,郭之所以屡遭排挤,就是因为性格耿直。

  但耿直并没有错,错的,或许是时代。

  选自《中华传奇·大历史》

  2010.7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