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生意中的“经”与“德”

  • A+

《辞海》中“做生意,生意兴隆”一语,指出了生意是做出来的。这个“做”字里包容了“经”与“德”的内涵。

  我国最早出现生意“经”的文字记载,是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里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他道出了卖者要注意商品的运输成本,以免做亏本生意的“经”。随着经商时间的延续和内容的广泛,卖者的生意“经”更加丰富起来。如“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生意怕跌,小生意怕歇”、“千笔万笔不怕烦,一分两分不怕少”等。

  “秤砣虽小压千斤”说明了生意之“德”在生意中的分量。据史料记载:我国秤匠们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器的制秤中,将周易的八卦《易经》和星象学涵入算术单位之中,制成了旧制十六两一斤的秤杆,把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计十六颗星嵌于秤杆上,每一颗星代表一两,并用银白或金黄之色隐喻心地纯正,买卖公平。谁要是短斤缺两,就会受到天地报应:缺一两“损福”,缺二两“伤禄”,缺三两“折寿”。这虽然有些星宿天道的迷信之说,但反映了当时我国生意中的道德水准。

  选自《中国红十字报》2001年6月15日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