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重视农业生产

  • A+

古代中国,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战争频发,农业的战略意义尤为重要,历代均以农为本,将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于是,农业生产成为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劳动。其中,明朝初年对于农业生产劳动的提倡、重视程度尤为突出。
  将皇宫空地开辟为菜园
  历代统治者都视粮食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在元末饥荒年头,自己也差点儿饿死,所以,他极其重视生产劳动也就顺理成章。
  在南京修建皇宫时,朱元璋立足于庄重俭朴。史料显示,明初南京皇宫最大的特点是亭台楼阁少,山水花木少。那么,皇宫内的空地都做什么呢?朱元璋指示,宫内空地都开辟为菜地园圃,栽种应时蔬菜,供应皇家厨房。朱元璋一有空就跑到皇宫内的园子里转转,看宫里人给菜地浇水、施肥、锄草、捉虫子,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指点一番,这堪称是这位“爱劳动”的皇帝的一大乐趣。

  明朝吴继登《典故纪闻》卷二载,一日,朱元璋退朝后,太子诸王陪同他观赏宫中的小菜园,他指着菜地说:“此非不可起亭馆台榭为游观之所,今但令内使种蔬,诚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耳。”这道出了他在皇宫里搞小菜园,让“身边人”参加劳动的缘由。
  免税政策激发全民垦荒
  元朝留给明朝的是一个民生凋敝、破败不堪的“烂摊子”。清末民初人孟森的《明史讲义》中记载,明太祖先元璋开国初年,收复的北方土地、邻近城市的土地多数是荒芜的,一面是饿殍遍野,一面是榛莽丛生的大片土地。
  为了解决困局、鼓励劳动热情,明太祖下令:“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不但分田地给农民,而且免除三年的税赋,这在当时是相当诱人的政策。并且还补充规定:如果百姓在官府分给的田地之外,自己额外垦荒出的田地,“永不起科”,意思是绝对私有,永远不收税。
  中国古代老百姓最爱的就是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平民百姓的垦荒热情,很多南方人举家迁移到北方劳动、垦荒,当时社会上呈现出一番蓬勃的全民劳动新气象。明朝疆域内的土地得到了极大的开垦,“盖无弃土矣”,开出了很多肥沃的农田,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田土面积较元代末年增长了4倍多。
  种粮大户也可以当官
  众多史料显示,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忽略其阴狠的一面,他完全可以算作中国历史上最为克勤克俭的那类皇帝。他终生着力倡导全民的劳动之风,誓把大明打造成爱劳动的帝国。
  钱穆的《国史大纲》记载:“粮长以田多者为之……粮万石,长、副各一人。”劳动光荣,种粮大户也可以当官,这是明朝初期的一抹“亮色”。尽管粮长制度在其后的实行过程中“颇多流弊”,粮长几乎都是各地的地主,但是,在实行早期也发挥过它的历史作用,而且,它对鼓励督促劳动、鼓励多种粮食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朱元璋统治时期确立了明朝的军屯制,同时也借助“开中法”(明代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钞,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促使了商屯的盛行,既充裕了军粮储备、巩固了边防,也激发了劳动氛围。此外,朱元璋还积极派遣国子监生分行天下,督促各地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据吴晗《朱元璋传》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国家统计,夏秋二季总税收为:麦四百七十余万石,米二千四百七十余万石。相对于元代同期全国粮食税收增加了一倍半。尽管这其中还有其他因素,但毫无疑问,这同农民出身的皇帝积极提倡全社会“一起劳动”、着力构建“劳动光荣”的主流价值观,是有很大关联的。
  选自《文史博览》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