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巧护太子

  • A+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生性多疑且又嗜杀的人,他的次子朱高煦也心狠手辣,深得宠爱。忠厚老实的太子朱高炽,为这父子俩所不喜,前者担心朱高炽提前抢班夺权,后者想通过扫除哥哥,成为太子。朱高炽的地位岌岌可危。
  1412年9月,朱棣北巡回京,对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审查其监国期间的各项工作,严厉训斥太子,更改多项政令。
  大理寺丞耿通,直言太子无过,却被朱棣以挑拨父子关系的罪名杀害。
  杨士奇是朱棣即位后,首设内阁的七位成员之一,深得朱棣信任,可以说位高权重。但是,他为人低调,一直默默支持仁慈但软弱的太子,不断鼓励太子,不要灰心丧气,屡次在朱棣面前为其说话。 杨土奇不仅避免耿通的厄运,而且通过劝谏朱棣,让朱高炽化险为夷,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是低调公允,不为私利所动。
  杨士奇出身贫寒,为人正直,是非分明,心思缜密,为人从不张扬,对朱高煦所作所为心存厌恶,但并未公开表示不满,在公开的场合,也没有表现出亲近太子而授人以柄。太子多次想对杨士奇的支持表示感激,曾赠送一套豪宅,被他拒绝了。就连老谋深算的朱棣也认为,杨是一个中间派。
  于是,同样说太子的好话,耿通会被疑为偏袒太子而被杀,杨士奇却被朱棣看做是公正、客观的真心话。
  因此,要想让自己的话为人信,为人喜,前提是要有公信力。要有公信力,就要做到不为名利所动,以理相帮。
  其次,针对说话对象的心理,准确把握分寸。
  耿通为什么会被杀?因为他没有掌握朱棣的心理。朱棣申斥太子监国时的过错,是因为担心太子赢得人心,提前抢班夺权,所以要鸡蛋里挑骨头。同样的难题,杨士奇的处理就巧妙高明许多。
  朱棣问,太子监国表现如何?杨士奇答道,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对于不对的意见,也不会随便同意;对于近臣不恰当的要求,他会当面驳斥和批评。
  这个回答,既没有褒,也没有贬,把朱棣的心理把握得恰到好处。
  这个回答,分寸拿捏十分到位,太子既能够党而不群,又能礼贤下士,没有野心提前抢班夺权,而且十分勤恳,兢兢业业,把老爹的江山打理好。
  朱棣听了杨士奇的话,对太子的印象有所改观,对杨士奇也越发信任。
  其三是适时反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一切流言蜚语,都有一个发源地,釜底抽薪,才能真正免除流言的威胁。太子朱高炽遭受攻击和暗算,根本原因是朱高煦不择手段,想当皇帝,“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只有让朱棣了解朱高煦的阴谋,失去对他的信任,朱高炽才能高枕无忧。
  按照惯例,朱高煦被封为藩王,并在封地就职,然而朱高煦赖在京城。后来,日益跋扈的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暴露自己篡权的野心,引起朱棣的怀疑。
  于是,机会来了。借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的时机,杨士奇向朱棣劝谏说,汉王朱高煦两次不到地方就藩,这次,你要迁都,他主动要留在南京,不肯和你一起去,这是什么意思,希望你明察。 朱棣当然不傻,虽然北京将是新首都,但南京作为故都,到明亡之时,始终有着和北京一样的一套班子,是国家政权的备胎,随时可以喧宾夺主。谋反出身的朱棣,怎么可能想不到?
  于是,朱高煦很快被赶到山东就藩,朱棣迁都的后患消除了,朱高炽继承皇位的祸患,自然也被消除了。
  后来,朱高炽继位,杨士奇没有看走眼,虽然仁宗皇帝继位仅一年就驾崩,但这一年,他兴利除弊,开启了明朝仁宣盛世的序幕。
  选自《特别关注》2015.12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