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元宵盛景

  • A+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在两宋时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所谓“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

  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元宵活动十分隆重。北宋词人有不少吟咏元宵夜盛况的佳作。周邦彦在《解花语》中说,“千门如昼,嬉笑游冶”。无名氏的十五首《鹧鸪天》描写得尤为详尽生动,写花灯是“一天灯雾锁彤云”,写游人是“九陌游人起暗尘”,写歌舞是“千门万户笙箫里”,真是有声有色。直到玉漏频催,月落鸡鸣,人们才“归来尚向灯前说,犹恨追游不称心”!其盛况可想而知。

  为了体现皇帝“与民同乐”,宋徽宗赵佶还亲上宣德楼观灯“赐酒”。每个在楼下仰窥“圣颜”的仕女,都能获得赐酒一杯。据说有个妇女赐酒后盗窃金杯,被卫士发觉,押至御前盘问。那妇女情急之中,即诵《鹧鸪天》一首,其词云:“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赵佶听罢大喜,当即“以金杯赐之”,显示圣怀宽宏。其实这个纵情享乐的皇帝,残酷压榨人民,朝政腐败不堪。靖康二年(1127年),他与宋钦宗同被金兵俘虏,最后死在五国城。

  1135年,逃到江南的宋高宗赵构建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南宋150余年间,临安城扩大数倍,人口增加到120多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元宵活动更加铺张、奢靡。皇宫中从上年九月底起,就开始筹备元宵夜的花灯。一有新制,即悬宫中,称为“预赏”。过了春节,花灯日盛一日,而且年年竞出新意。各色彩灯中,最大的是五色玻璃灯,直径达三四尺,灯上绘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栩栩如生。神州灯用纯白玉制成,光耀夺目,清丽如冰玉之壶,赏心悦目。

  元宵节也让老百姓痴狂。旧岁冬至一过,京城歌乐相闻,歌班舞队便不分昼夜开始排练了。除夕前,横贯全城长达4000米的天街(基本上是今杭州中山南、中、北路的路线)上,大小茶馆、店铺,悬挂各色灯饰,供人选购,时称“灯市”。等到暮云渐合,华灯初上,数十支乐队便纷纷献歌献舞,向行人讨赏钱。三桥(今杭州中山中路羊坝头)一带客楼最多,便成了歌舞集中之地。南宋词人姜夔有诗纪其事云:“灯已阑珊月气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春节一过,舞乐人就带着排练的节目上街了,杭州一城竟多至百队。每夜天街鼓吹不绝,罗绮如云,节日气氛日益浓烈。

  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日,官府免收公私税赋3天,美其名曰“以宽民力”,其实是为博皇帝一笑。节日里皇帝的一盒奇果异瓜,就相当于10户中产人家一年的收入。

  十五日夜,元宵活动达到高潮。凤凰山下,天街南北,华灯如昼,人山人海,争看花灯和歌舞、杂艺。皇城南北门、朝天门(前杭州鼓楼)、清河坊、官巷口、众安桥、中正桥(斜桥)等处,是全城最热闹的地方。所有酒楼茶馆,竟挂灯,鼓乐喧天。有“钟馗捉鬼”、“福禄寿星”等人物灯,葡萄、杨梅等果品灯,鹿、鹤等飞禽走兽灯。绢灯上写着隐语,称为“灯谜”,其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舞队扮演仕女、村童、走马、鬼神等各种角色,边舞边唱,舞姿婀娜。旱龙船、踢灯、走高跷等杂技也十分吸引人。官巷口、苏家坡一带,以演出木偶戏著称,班子多达24家,女旦木偶披花朵肩,戴珠翠冠,腰肢纤袅,俨然美妇人,可见当时木偶技艺已相当高超。

  临安京尹(相当于首都市长)乘小轿,由舞队前后簇拥,绵延10余里,箫鼓之声相随。随从中的领队官员,手提大布袋,沿途给小贩小摊散发赏钱,称为“发市”。有人手托装有几片梨和藕的小盘,一而再、再而三地讨要赏钱,往往也能如愿。

  西子湖畔行官御苑,此时更是灯光相映。即便那些与红尘隔绝的大小寺院,也经不住尘世俗习的诱惑,都张起彩灯欢庆。

  天街左右的幽坊静巷中,一样处处张灯结彩。许多人家的门窗、庭院装饰一新。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或设宴纵饮,或拥炉谈笑,直到天明。女词人朱淑贞的《生查子》元夕词,还写出了一个有趣的镜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知元宵狂欢之夜,还是青年男女幽会定情的难得良机。

  到了正月十七日,一年一度的元宵狂欢方才结束。

  两宋的元宵欢庆活动至今虽已近千年,但我们借助古代文人的笔墨,尚能依稀看到当年的盛况。

  选自《龙门阵》2011.2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