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初期,北京流行“拍婆子”

  • A+

1966年夏,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仅仅半年多,红卫兵便由斗志昂扬转为颓废消极。他们无聊烦闷,四处闲逛,无所事事,许多人开始抽烟,喝酒,拍婆子,逐渐形成一种玩世不恭的风气。北京因干部子弟云集而成为拍婆子的首善之地。

  当时拍婆子的男生主要是干部、子弟或高干子弟,其中包括革军、革干和一些文人官员的子弟。

  至于被拍的婆子,多以干部子女为主,那些知名的婆子大多也是某个大院的干部子女。当然,也有出身平民的美丽女孩。有几分姿色仍然不够,还得要会“浪”。

  浪劲儿通过衣着姿态表露。比如革干子弟上下一身蓝,着自边黑懒汉鞋。衣服当然以新为好,但鞋子更讲究,必须黑白分明。革军子弟一身国防绿。头发梳两把小刷子,小刷子梳得很低。有些女孩后面梳着小刷子,还把几缕头发乱七八糟地揪下来,披在前面。

  这有主儿的女孩子,就被称为某某的婆子。既然是婆子,就有可能惹起纠纷。解决纠纷要看你的实力。也可能她根本没主儿,只是在吓唬你。大胆的、不甘心的男孩儿会继续问:“你能告我你是谁的婆子吗?”胆小的一般就此打住,以免是非。

  最难拍的婆子就是总不说话的女孩儿,你说你的,她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过在那样的环境下,神智这么清明的女孩,并不多见。

  要想拍婆予,首先,自行车应该是最基本的装置,最好是锰钢转铃,垒链套,二六或二八均可。永久一三型自行车最棒,但是价格不菲,当时大约为180元人民币。骑车时要叉着腿蹬,真是张扬得紧!

  其次,穿军装,登皮靴,最好是将校呢军服,有人戴栽绒帽子。军装,特别是将校呢军服并非唾手所得,大多为有一定军阶的长辈所有,是家庭出身地位的象征。当时,军装是流行时尚,许多年轻人都想方设法地弄一套军装,比如在街头抢军帽等。有人在将校呢军服之外套一件蓝咔叽,有意无意地露出将校呢的领子。没考证过是那将校呢太旧,还是以此装酷。

  服装和自行车的质量代表了“份儿”。“份儿”也是一句黑话,指在青年人帮派中的地位和权势。除了在穿着上标志张扬自己的“份儿”,还可以通过在拍婆子的冲突中提高和显示自己的“份儿”,俗称“拔份儿”。

  再其次,根据婆子候选人的喜好,备唱片、禁书等等。

  最后,上餐馆的能力,到“老莫”(北京莫斯科西餐厅)“撮”一顿相当于如今献你999朵玫瑰花。其实那时候多数人吃不起正餐,只能点得起面包黄油,吃的是气氛。

  在老兵的带动之下,当时在北京城区的东四、什刹海和王府井一带,军队大院积聚之地的翠微路、八一湖一带,常见一些青年成群结伙于街头飞车,呼啸来去。细心的人还会发现,数位男女青少年相跟行走,或伫立对话,但是其神态似相识又不似相识,这就是“拍婆子”的街景。

  一个女孩一旦被拍成了婆子,就常常见到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双手环着男孩的腰,呼啸着穿街而过。那气势和以后的摩托车后座带个女孩不相上下。

  1969年,拍者和被拍者都下了乡。在乡下,拍婆子虽仍有残渣余孽,终难再成气候。逐渐地,人们对拍婆子的记忆退化为“她曾是某某的婆子”。到了70年代,更年轻一代的男孩仍然在冰场等社交场合结识女孩,也会将此称之为拍婆子,以为时髦。但那毕竟已时过境迁,不再代表一种情绪,一种权势,一种时尚,一种团伙行为。

  

  选自《万象》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