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对南海的命名

  • A+

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中国人民发现、认识、命名南海诸岛历史发展的结果。

  汉称“涨海崎头”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活动。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缴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多拔。”三国时期万震著《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唐呼“焦山象石”

  至隋唐两代,“焦石山”和“象石”两地名的出现,表明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了西沙群岛。《隋书》记载,公元607年,“(常)骏等自南海郡乘舟,昼夜二旬,每值便风,至焦石山,而过东南,泊陵伽钵拔多洲,西与林邑相对,上有神祠焉。”其中记载“焦石山”即礁石,从航程来看确指西沙群岛。

  宋谓“长沙石塘”

  从宋代到清代,南海诸岛的地名具有以下特点:

  1.名称繁多。出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或万里石塘、千里长沙等若干名称。2.地名相对集中。基本上采用了石塘和长沙命名各群岛,表明人们对南海诸岛的认识趋向一致。从航线的记载考证,宋代史籍中的长沙多指今西沙群岛,而石塘多指今南沙群岛。3.文献图籍记载频率高。

  元代已经开始将南海诸岛区分为四个岛群。《岛夷志略》中明确记述南海包括今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诸群岛在内。

  民国标“U”形线

  1948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的内政部公布了《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其附图即《南海诸岛位置图》,该图所标示的南海诸岛名称、11条断续线成为规范。在1948年中国政府标绘“u”形断续线之时,不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此提出异议,而且多数国家在各自地图的标绘上沿用了南海断续线的标示方法,反映出各国对中国在南海主权地位的承认。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