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湖底三百年的明祖陵

  • A+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介草民与群雄角逐数十年,终于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朱氏天下。也因为朱元璋,才有了明祖陵。本为了让自己的祖宗在另一个世界能有个富奢气派的住处,却不曾想竟然沉寂湖底三百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依湖傍水的帝王陵,为什么会选址在这样一个地势低洼的地方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此处是块风水宝地?纵使这样,一座祖陵被湖水淹没了三百年,这也是千古奇闻了。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岂不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

  

  真龙结穴

  

  在今天的江苏盱眙县城西、洪泽湖南岸淮河入湖处坐落着一片帝王陵墓,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其上四代所修建的陵墓,称为明祖陵。明祖陵依湖傍水,气势实为不凡,更不凡的还有它那沉寂湖底三百年的历史。

  从清代康熙年间,明祖陵被洪水所淹,沉入湖底,一直到再次被人们发现,这中间整整经过了三百多年。朱元璋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老祖宗的陵墓建在这样一处低洼的地方呢?他应该知道,历代帝王都有依山而造帝陵的传统制度,朱元璋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他选择这样一处低洼之地来安葬自己的祖先,难道有什么玄机?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是凤阳人,其实他并不是真正的凤阳人,只能算是半个凤阳人。他的老家原来是江苏省句容县,是今镇江句容朱家巷人,其祖先世代耕种。后来他的老祖宗看挖金子挣钱,就也干了这个买卖。没想到,虽然是兼职,可依然被元官府界定为“淘金户”。那时候“淘金户”的役税很重,由于不堪忍受地主和蒙古统治者的剥削,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带着一家老小十几口人迁到了盱眙杨家墩一带。

  传说在逃难的过程中,朱初一一家人经常穷得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一天,朱初一躺在杨家墩家宅后的一个土坑里睡懒觉,恍恍惚惚过来了一老一少师徒两个道人。老道人可能懂点堪舆风水的知识,看见朱初一躺在那里就非常惊讶地对小道说:“那老头儿躺的地方可是真龙结穴处,若死后葬此处不出三代即出天子。”小道不相信,认为师父有些夸张,老道就说,这里地气旺,如果你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在坑里插根枯树枝一试,不出十天就发芽长叶。小道当然不信,但为了验证师父的话,他果真找了一根树条插在朱初一睡觉旁边的一个坑里。过了十天,他们又回来察看,果然枝条发芽⋯⋯老道师徒的话被朱初一听得清清楚楚,虽然他表面上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也没有对自己的家人说起这件事,但在他的心里,他已经下了九百九十九次保证:他死后,无论如何也要葬在此地。

  就是这样的一家人,朱元璋穷得在寺里当和尚的情况下,最后居然当了皇帝,难道他们老朱家真的是祖坟里有玄机,成就了朱元璋?

  

  寻找祖坟

  

  在朱元璋没有发迹前,朱元璋的家人对朱初一所葬之处是风水宝地的说法还是多少有些怀疑的,所以他们并没有把祖坟当回事,同时也迫于经济压力,一直没有好好管理。等到朱元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才遍寻自己的祖坟地址,准备为自己的祖宗建一座规模浩大的帝陵。于是,朱元璋开始了寻找祖坟的行动。

  可是,在朱元璋之前,朱元璋的家人都是普通老百姓,那个时候一般都没有标记,如果不是自己经常亲自前去祭扫,一般人要找自己家的祖坟也是有点困难的,何况他们朱家又接二连三地搬过几次家。

  但是,君命不可违,即使这个工作对领命官员来说有很大的困难,但是看在自己项上人头的分上,他们只能卖力去做。于是,有个官员就想到了一个聪明的方法,在泗州城西潮河坝举行“望祭”。经过多次讨论验证,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终于在那里建了祖陵庙,供奉祖父以上四代牌位。

  为了纪念祖宗为自己找了那么旺的一块风水宝地,朱元璋总要对此有所表示。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九年(1386年开始,亦有称是洪武十八年,即1385年),朱元璋着手修缮盱眙祖陵。具体负责此事的,朱元璋没有安排诸官大臣,而是派太子朱标亲自前往。

  在张廷玉编纂的《明史·山陵》里,有对这件事情的记载:“命皇太子往泗州修缮祖陵,葬三祖帝后冠服。”祖陵的规制仿照当时的皇宫,有皇城、砖城、土城内外三重城垣,棂星门、享殿、大金门、金水桥、左右庑碑亭、石像神道、玄宫等,一应俱全。同时朱元璋还规定,作为祖陵,他的规模是明朝陵墓中最大的一个,以后明朝每一座帝王陵都不能逾越它,后人称它为“明代第一陵”。祖陵前后建造30年,建成后,朱元璋任命朱贵为第一任祖陵署令,专门负责看护。

  

  祖陵命运的巧合

  

  作为自己的祖陵,明朝的各代皇帝当然会小心看护,以保证这块风水宝地不被破坏。但是明祖陵地处苏北,基本上属平原地貌,而且紧靠淮河,尤其是建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碰到汛期便会经常遭受水患的侵扰。可既然这里是一块关系子孙后代的风水宝地,它在频频遭受水患的时候,是否也影响到大明朝的统治呢?

  明弘治年间,黄河泛滥,周围的百姓时时遭受洪水的侵扰。为了抗洪救灾,明孝宗朱樘下令各级官员想尽一切办法来制止洪水对老百姓的侵害。弘治七年,为了阻断黄河北支流,刘大夏率人修筑了大堤——太行堤。没成想大堤虽然阻断了黄河支流,却使南支流夺淮入海,河道开始紊乱,从而导致祖陵附近的洪泽湖水位迅速升高,水面迅速扩大,导致洪水倒灌进祖陵,使祖陵蒙受了损失。好在汛期一过,水面下降,经过当地官府和护陵人员的共同努力,祖陵很快就恢复了原貌。

  嘉靖二十一年,黄河又一次泛滥,眼看着洪泽湖的水位不断升高。为了保护祖陵,地方官员就在陵东不停地修筑堤坝,可是水位的上升速度远大于堤坝的上升速度,最后祖陵还是被洪水又袭击了一次。

  随着水患的不停侵袭,到了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黄淮两水并涨,明祖陵的各种防护措施均失败,因而便被完全淹没了。当时淹没的,不只是明祖陵,还有整个泗州城,它们相伴一起消失在茫茫水面之下,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水漫泗州城”。

  在今天的盱眙明祖陵的旁边,有一块块条石砌成的大堤,叫高家堰。高家堰长67公里,是历代官府为了防止水患所修建的“水上长城”,但是,这条长长的高家堰似乎并没有起到保护祖陵、保证漕运、保护民生的重任。“倒了高家堰,淮扬两府不见面”,这样的事情还是最终发生了,虽然统治者不惜工本、耗尽民力,但最终也没有能挽救明祖陵被洪水淹没的厄运。

  从此后,明祖陵就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它就像已经消失了大明王朝一样,静静地躺在一个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谁知,这一躺就是三百年。直到1963年中国的那场大旱,在洪泽湖的水位明显下降之后,祖陵的部分建筑才稍微露出了一点眉目,于是,人们发现了这座沉寂了三百年的地下王陵。

  明祖陵原本是一块风水宝地,为什么还会遭受水患的侵袭呢?洪水的不停侵袭,是不是与明朝的统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经过专家的研究分析,虽然朱元璋的祖陵没有抵挡住洪水的进攻,但是祖陵却和大明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次祖陵被水患侵袭,大明王朝就会进入多事之秋。从北方边境战事的吃紧,到瓦剌老是前来骚扰,后来发展到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祖陵饱受水患的时间,与大明王朝的灭亡时间,就像两条曲线,一直呈平行态势发展。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巧合,但这种巧合却让人不由不去想明祖陵的命运似乎关系着大明王朝的命运。

  选自《寻找神秘王陵》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