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金粉世家”

  • A+

在大明朝能称得上中央机关的,大致有这么几家:一是内阁,统管全国政务;二是六部,分管全国政务;三是都察院,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四是通政司,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五是大理寺,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六是翰林院,名义上属于文学机构,实际上扮演皇帝智囊团的角色。

  在上述六大机构以外,又有一个中书科,负责翻译国书、篆刻官印、抄写经文以及为皇族人员办理花名册。中书科也是中央机关,但跟内阁、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关比起来,其级别很低——在里面上班的申书舍人只是从七品,还比不上六部中一个小小的主事;同时没有实权,无论人事、财政,还是司法、监察,一应肥缺与它无缘。没有人怕它,所以它是个冷衙门。

  明朝公务员的工资本来就低,中书科二十名中书舍人,每人每年的工资只有八十四石,按粮价折算下来,相当于今天七千多块钱。换言之,月工资不到六百元。这是洪武二十五年定的标准,此后直到万历朝,近二百年没有上调过。

  六部人员的工资也不高,但是人家有福利,譬如尚书可以混到钦赐的房子,侍郎可以领到像貂皮帽子那样的劳保用品,手握印把子的员外郎可以暗示别人给他送冰敬,送炭敬,以及购物券、信用卡什么的。

  中书舍人却既没有福利可拿,也没有外快可捞,从理论上讲,只能靠那点儿工资过生活。而北京城內物价奇高,几百块工资根本养活不了一家老小,想过得滋润一些,还不如辞官不干,走街串巷去卖糖葫芦呢。

  但是很奇怪,中书舍人们不仅没有集体辞职去卖糖葫芦,还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生存得还不错。到嘉靖四十年以后,更有大批刚考中的进士争着抢着走后门,闹着要进申书科上班,成为一名每月只拿六百块工资的中书舍人。咱们读史至此,不妨也掩卷沉思一小下,想想其中的奥妙所在:莫非申书科的工作对社会对人民贡献巨大,使得中书舍人们宁可倒贴钱也不当逃兵?或者那是个绝妙的跳板,可以跳到内阁首辅抑或六部尚书的职位上去?我在明人笔记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做中书舍人可以发大财。

  如前所述,中书舍人主要就是抄抄写写,他们发财的渠道就在抄写上面。举个例子,皇宫里过节,要贴对联,喊几个中书舍人去写,写之前,端上来一盘朱砂,一盘金粉——都是调墨用的。中书舍人从怀里摸出一杆笔来,在金粉里使劲一蘸,笔坏了,“只好”塞袖筒里;然后再摸出一杆笔,再使劲一蘸。笔又坏了,再塞袖筒里。如此这般蘸坏十几杆笔以后,他们才会正式书写。等回去时,袖筒里鼓鼓囊囊全是坏笔,每杆笔上都蘸满了金粉,抖干净,包起来,足有二两重,交给钱庄去熔,一个小金锭就出来了。这枚小金锭,实际价值不亚于两三个月的工资。

  嘉靖皇帝未厚熄信奉道教,经常让中书舍人帮他抄道德经,据说每抄一部道德经,就要用掉九百两金粉,事实上那九百两金粉至少有八百两是被中书含入蘸走的。我猜如果没有太监在场,用掉金粉的效率还会更高一些,连蘸都不用蘸,直接倒进袖筒了事。正是靠着袖筒里这些金粉,中书含人才养活了一家老小。因为这个缘故,我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金粉世家”。

  

  选自《花雨》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