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阳山碑材的历史密码

  • A+

巨碑惑住局外人
  “青龙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丈长。两头未截空中央,旁有形更大。直斩奇峰为一座,欲负不负身尚卧。高皇开创气概雄,欲移此碑陵寝中。大书功德告祖宗,压倒唐汉惊羲农。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这是清代大诗人袁枚《洪武大石碑歌》中的传世佳句。袁枚在诗中生动描绘的大石碑,迄今已历600年风雨。碑材分碑座、碑额、碑身三个部分:碑座长30.35米,厚13米,高16米,底部已凿空,仅留2行石柱支撑,西北端仍与山岩相连;碑额呈椭圆形,在碑座东北面约100米处,高10.70米,宽20.30米,厚8.40米,通体凿有石牙14个,拟镌刻蟠龙之迹象,底部亦已凿空,仅留3行石柱支撑;碑身在碑额旁6米处,为长方形,横卧于地面,长49.40米、宽10.70米、厚4.40米,东北端尚未与山岩凿断,底部留有3行石柱支撑,其余部分均与山体分离,仅碑身重约5500吨。若将三块碑材竖叠起来,高度为70余米,真乃世界罕见之巨型碑材。在南京本土有民谣曰:“东流到西流,锁石锁坟头,东也流,西也流(谐“留”),石碑难搬走,刘伯温活转也摇头,除非山能走。”民谣中的“东流”“西流”“锁石”“坟头”等均为地名,至今犹存。

  600多年来,也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乃至布衣百姓慕名走进阳山(紧邻青龙山),争睹这举世无双号称“天下第一碑”的巨碑。世人在感叹之余,心中都不免会有谜团:一代英主永乐皇帝是何等聪明,他为何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自不量力地劳民伤财地去凿制这样一座“十万骆驼拉不起”的参天巨碑?原来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天大阴谋。
  朱棣残害方孝孺
  当年燕王朱棣在南京篡位当上皇帝后,恐朝野不服,听从“国师”姚广孝的建议,召来德高望重的方孝孺入朝,令他起草诏书,歌颂新帝登基。谁知方孝孺怀念故主,不但拒写诏书,还披麻戴孝,到朝廷大哭,手指朱棣大骂:“你这乱臣贼子,看你横行到几时!”朱棣大怒,下旨将方孝孺凌迟处死并灭其十族(九族和方孝孺的学生),死者达870余人。
  方孝孺及其十族被诛戮后,天下民怨沸腾。朱棣为了平息民怨,苦思良策。就在朱棣急如热锅之蚁时,他忽然夜得一梦,梦中有仙人对他说,在方孝孺出生之前,他父亲拟建祖坟。在挖坟圹的前夜做了个梦,有一个穿红衣的老叟哀求方孝孺的父亲,说:“我有800多子孙就在你要去挖的坟地下面,我知道你要找一块风水宝地建祖坟,这我能理解,但是你要给我三天时间,让我全家迁往他处,你三天后再来挖坟圹如何?”此梦醒后,方孝孺的父亲没拿这当回事,他第二天便带人去挖坟圹。方孝孺的父亲在指挥佣人挖开坟圹后,在一块青石板下发现了一窝红蛇。方孝孺的父亲不但没有放任红蛇逃生,反而命佣人将红蛇统统烧死。就在祖坟建成的当晚,方孝孺的父亲又梦见红衣老人,他异常愤怒地对方孝孺的父亲说,我昨天已托梦给你,恳求你三天后再挖坟圹,可你为什么不听我的哀求,竟然狠毒地烧死我800多子孙,你今天灭我的族,我将来也要灭你的族。后来,方孝孺就出生了,他就是红蛇王(红衣老人)投胎转世来方家“卧底”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引火烧身,灭方家满门。
  朱棣借碑灭政敌
  方孝孺是紅蛇王转世复仇的故事被永乐皇帝杜撰并大肆传播后,很快就深入民心,也冲淡了寻常百姓对其灭方孝孺十族的怨恨。但京城内外许多饱读诗书的“惠帝死党”却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他们因此而更加痛恨朱棣。他们相互串联,共谋举事,以图推翻国基未稳的永乐王朝。朱棣毫不手软,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将松散的多山头的反政府组织各个击破,并捕获了7900余名“惠帝死党”中的“顽固分子”。朱棣本想把这批“顽固派”斩尽杀绝,但又怕过于残暴的镇压会激起民变,一时左右为难。姚广孝知其心事,向朱棣献上一石二鸟之计,朱棣闻言龙颜大悦。
  翌日上朝时,朱棣对满朝文武大臣说:“自太祖皇帝和母后孝慈高皇后归天后,朕寝食难安,日夜思念父皇母后。为了向父皇母后尽孝和弘扬父皇‘以孝治天下’的遗训,朕决定为父皇母后凿制一块亘古未有的参天巨碑,以耸立于大明孝陵,供万世后人瞻仰。”
  为了凿制参天巨碑,朱棣“征用了”以“惠帝死党”为“绝对主力”的“工匠”万余人。这批“工匠”被士兵押解到距南京城约40华里的阳山,就地取材凿碑。监工限定每名“工匠”每天必须交出开凿石料的碎石屑三斗三升,完不成规定工作量的,则被重重鞭打。为了加重这批“惠帝死党”的饥饿感,朱棣特敕命监管“凿碑工匠”的官员每天供用给“工匠”的饮用水均为酽茶,连煮饭用的水和烧菜用水亦为酽茶水。这样一来,本来就油水不足的众“工匠”哪经得起日日酽茶的“搜肠刮肚”?在数年时间内,“工匠”几乎全部饿死、累死,死去的“工匠”就地掩埋,留下众多坟墓,因此,阳山附近便多出个地名:坟头。这个地名沿用至今。
  后来,在众“工匠”中,有一“工匠”死里逃生、隐姓埋名,活了下来。他在临终前将朱棣借凿参天巨碑为名,残害“惠帝死党”之事告知了后人,真相这才得以大白于天下。这则由当事人口述的孤证刊于明末清初的刻本《应天杂记》。
  朱棣待政局稳定后,为了向世人“交差”,最后派人从龙潭山上凿取了一块高8.87米的碑竖在明孝陵“四方城”内,仍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选自《读者报》2017.3.1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