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选址和设计内情

  • A+

毛主席纪念堂为什么建成方形?为什么安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南?正门为什么朝北?为什么要在纪念堂北门到瞻仰厅之间安排一段较长的过厅和走道?

  

  选址:

  非天安门广场莫属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全国哀思如潮。9月中旬,已有意向要为毛主席建一座庄严的纪念堂,用来保存遗体,供人们瞻仰遗容。按照中央指示,由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8省市的建筑师、美术工作者、工人技师等组成了选址设计工作组,他们日夜紧张工作,初步选了几个地点:有选天安门与午门之间空地的,有选景山公园的,也有选八宝山的……

  粉碎了“四人帮”后,中央立即作出了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10月下旬,选址工作进一步深入,选址设计组通过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请各界、各阶层人员提意见、建议。当时从政治意义、客观条件等方面考虑。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的意见自然地占了上风。

  1976年11月初,华国锋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审查了选址方案,肯定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以南的选址方案。

  下边的问题是:纪念堂安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南的什么位置最为适宜?当时提出5类方案,通过比较,纪念堂的位置只有在纪念碑和正阳门的中间最为适宜。今天的纪念堂,距纪念碑和正阳门各70米。

  

  总体规划:

  精心而周到

  

  纪念堂为什么要设计成正方形呢?据了解,这是为了让人从广场的任何一个角度都看得比较完整。

  当时,规划设计人员经过方案比较和视线分析,确定纪念堂的面宽为75米,这个尺度的确定,考虑到纪念堂在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从广场的任何一处瞻望纪念堂,都是清晰的。

  纪念堂的高度也是经过视线分析而确定的。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金水桥畔看纪念堂时,应当望不到正阳门城楼,避免在纪念堂上面重叠着一个大屋顶的剪影,这就要求纪念堂的高度要恰如其分,既能够遮挡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过高,同纪念碑保持一定比例。经测算,纪念堂高度定为33.6米。

  纪念堂建成后,其南面有5条路交汇,形成交通路口。当时曾考虑拆除纪念堂南边的箭楼和正阳门城楼,设置地上立体交叉广场桥。但立体交叉广场桥位高,人流频繁,车辆多,并俯视纪念堂,气氛不够严肃。后来,在毛主席纪念堂南建立交桥的打算就不了了之。

  我们今天见到的毛主席纪念堂,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确定正门向北有两个原因:一是遵照毛主席确定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面为正面的指示,使纪念堂与纪念碑朝向一致;二是使纪念堂面向广场集合时的主要人群。

  

  外观设计:

  千呼万唤始出来

  

  纪念堂的设计工作是与选址工作同时展开的,即1976年9月中旬。由于大家心情十分悲痛,提出的方案都过于沉重、肃穆。方案大多是陵墓形式,以实体为主,墙上基本不开窗,往往无柱廊:即使有柱廊,也是采用短而粗的柱墩。

  10月初,党中央提出要“让世世代代人民群众能够亲眼瞻仰毛主席的遗容,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重温毛主席的教导,激励他们的革命斗志”。这样,纪念堂的设计指导思想就更为明确了,即毛主席纪念堂既要肃穆,又须明朗。

  结合天安门广场的具体环境,最后,大家都倾向于柱廊式方案,认为这种方案容易做到“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又易与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相协调。

  设计组多次召开工人、干部、设计人员三结合会议,并逐个征求各省市代表的意见。按照领导同志指示,设计组拿出了综合方案,即两层红台基;正方形抹小角柱子;黄琉璃瓦的退跨重檐柱子。这套综合方案被当时的最高决策层批准。

  

  细节安排:

  无微不至

  

  当时,中央领导指示纪念堂设计方案要“方便群众瞻仰”。为了贯彻这一思想,设计人员特地在入口至瞻仰厅之间安排了一段相对较长的过厅和走道,为的是让刚刚从阳光下进入室内的人们对厅内光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为了突出从北大厅到瞻仰厅的入口,南墙上的两樘大门选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作,色泽和纹理都很醒目,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为了体现“毛主席永远活在亿万人民心中”的思想,无论在建筑尺度上,或在室内环境的安排上,设计者们都竭力设计成类似一间日常生活的卧室。他们选用泰山产的磨光黑色花岗石作为水晶棺的基座,寓意“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庭院绿化分内外两环。设计人员安排得外层密内层疏,目的在于使纪念堂与四周其它建筑有所分隔,但又便于从庭院外面看到纪念堂。所有这些细节安排,都倾注着设计者对领袖的爱,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

  

  摘自《采风报》

  阅读延伸

  

  毛主席纪念堂的五种选址方案

  当年毛主席纪念堂位置选择在什么地方好?设计小组的成员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比较后,提出了五种方案。

  一是建在天安门前。但建在这里不仅影响了天安门的雄伟,而且会造成天安门前交通堵塞。所以,这个方案被否决了。

  二是建在天安门北面端门的位置上。这里比较宽敞,前有天安门,后有故宫的午门,东西还可以和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打通,连成一片。但这样就要拆掉端门,把完整的故宫破坏了,这个方案也被否决了。

  三是建在景山。这个方案是在景山里掏个洞,南北打通,纪念堂建在景山肚子里。山巅建一个高塔,塔尖闪出红星的光芒,这样人们既可以在这里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又可以游览公园。但有专家提出来这可能破坏景山的景观,而且前面对着故宫的护城河,大队参观的人也站不开,所以这个方案也被否决了。

  四是建在香山公园。纪念堂设在半山中的玉花山庄,这里居高临下,可以遥望北京全城。专家组的人大都主张香山方案,但因为距北京较远,交通不便,而未能实现。

  五是建在天安门广场。但是偏南好还是偏北好?偏北一些,纪念碑可以作纪念堂的序幕,碑南的松林可以保留,这样前有纪念碑,后有松林做院,形成一个完整的纪念环。偏南一些,纪念堂和纪念碑保持相等的距离,各成一组建筑。这样南北有纪念堂与天安门遥相对望,广场中心是纪念碑,东西又有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博物馆相称,形成一个完整的广场建筑群。

  最后权衡各种条件,详细比较5个方案的优缺点后,党中央选择了第五方案。

  

  摘自《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