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年片最早源于秦汉

  • A+

每年元旦前,贺年片伴着雪花飞舞,向亲朋好友们表达一种新年的祝愿。贺年片上“拜年”两个字,让人感觉到了人世间的温暖。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中国是礼仪之邦,十分讲究感情。过去,拜年是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拜贺新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因此,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相邀几个人去拜年。同宗族里拜尊长,亲族间拜贺,同僚友人之间拜祝。最为隆重的拜年,为团拜。《朱子语类·杂仪》说:“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古时,要数宫廷里的团拜规模最大。参加团拜的帝王宗室、文臣武将多达千人以上,向皇帝拜贺新禧,然后,君臣一起观赏歌舞百戏。各级官府也有团拜,僚属至上官衙署贺岁,还遴选社会上的忠孝节义模范人物参加。宋人的《梦粱录》、《东京梦华录》等有记述:“正月朔日,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鲜衣往来拜节。”“正月初一年节,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周必大《青城小语庆新阳》诗题:“记去年团拜人今作八处,感叹成诗。”王十朋《元日》诗:“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互投名帖

  由于街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人对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时间一长,形成了风俗。宋朝始,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名帖相互投贺,由此,发展成后来的“贺年片”。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贺年片又称“拜年帖”、“贺帖”或“贺年帖”。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贺年片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人们在互相拜访时先要呈上用竹木削成的条刺,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身份,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因以竹木削成,故称“名刺”、“名谒”或“通刺”。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记载:“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初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虽用纸,而仍沿用刺。”

  迅速发展

  东汉以后,造纸业的发展为名片的制作提供了新材料。文人雅士开始在纸卡上绘制一些象征吉祥的花卉、人物等图案,写上自己的姓名送给亲友,以此贺岁。到了唐宋时期,贺年片除了沿袭“通刺”的旧称外,又叫“飞帖”或“门状”。据史籍记载,唐贞观盛世国泰民安,唐太宗于新年时大宴文武群臣,并用赤金压制成贺年卡,镌刻御书“普天同庆”作为赐赏,恭贺佳节。一些达官显宦也仿效之,赠与不便面拜的亲朋好友。及至宋代,送贺年片已很时兴,并创造出单片、合页、连页等式样。南宋末年文学家周密在《癸辛杂识》中介绍:“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通投之,俗以为常。”《清波杂志》载:“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可见名片拜年之盛。明朝天顺年间,出现了用“梅花笺”书写的贺年片,叫做“片子”,是用印有梅花图样的笺纸裁成长三寸、宽二寸大小的卡片,上端书写受片人姓名,下端签署祝贺者姓名、地址,中间写上“恭贺新禧”、“万事如意”之类的祝辞,于农历正月初一在朋友间互相赠送贺年。当时的人们认为还是亲自登门拜贺方显亲情,不见面而赠片的做法曾一度受到非议。故而《燕京岁时记》中有“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的记述。清代康熙年间,人们又习惯用红色纸板制作贺年片,以象征喜庆、吉祥,称之为“红单”、“贺年帖”。写上贺词、姓名后装入当时盛行的锦盒里送给对方,以示郑重。

  经久不衰

  古时的投刺太滥,近乎是广为散发。但因为都是主人亲笔书写,往往一张贺年片,就是一帖精美的书法或绘画作品。内容多是“恭贺新禧”、“恭贺新春”和“新年快乐”之类的传统贺词和福禄寿禧、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吉祥图案。解放后,贺年片不断推陈出新,有单片、折页、挖洞、凸凹版和撒银点金等;图案丰富多彩,有戏剧、舞蹈、体育、风景、文物、建筑、工艺品等;表现手法上有中国画、油画、木刻、年画、剪纸、漫画、摄影等。篆体、隶书、行楷、草书等书法无所不包。还有一些特种工艺贺年片,如手工绘制、麦秆、羽毛粘贴等,独具一格。更有一种将电子技术与贺年片结合在一起的电子音乐贺年片,翻看卡片能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十分精美新奇。

  贺年片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时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选自《吉林日报》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