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廷咋御寒

  • A+

在冬季,古代人怎么御寒,拿什么来取暖过冬?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官员在明代时是比较有地位的,他们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故有“近侍牌子”之称。

  清代时,则在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加以管理。这三个机构一为爇火处,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有八品首领太监两员,太监50员;二为柴炭处,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太监人数减半,只有25员,首领太监仍为两员;三为烧炕处,专管点火烧炕,首领太监两员,太监25员。除此之外,各宫殿还有专管宫内火盆的若干名太监。所需用木炭数量在整个冬季自然也是相当可观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的空气,柴炭处得准备那种火力旺、不冒烟也无味的优质木炭。

  紫禁城内宫殿的地面下,大多都挖有火道,殿外廊子下设有添火的门,即两个一米多深的坑洞,即灶口,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这种设施可保证室内的温暖,除暖阁之外,室内还设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现今北方农村还保留的炕床类似。如果还嫌这些设施不够保暖,或者担心在室外被冻着的话,还有火炉给备着。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三足、四足皆有,很华贵;小的则如一般西瓜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

  在冬季,古人是否都能这么暖暖和和地过冬呢?那可不一定了。远古流传下来的《九九歌》这样唱道:“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南朝梁代《荆初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也就是说从冬至那天开始,人们就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才过去。看来不少人是“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把冬天一天天地数过去的。 当然,人们也不忘苦中作乐,一入冬,有的就开始画素梅,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梅花,谓之“九九消寒图”。

  选自《良友周报》2009.10.19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