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何称林彪为当代“韩信”

  • A+

蒋介石沙场论将,认为林彪是黄埔生中的佼佼者,称之为“当代韩信”。早年曾想收归己用,可谁知林彪进入了叶挺独立团,后来参加了南昌起义,逐渐崭露头角,不仅成为红军的主要将领,也成为了他日后的一块心病⋯⋯

  

  蒋介石认为林彪最厉害之处是“谋定而后动”

  

  提起黄埔岛,蒋介石就眉飞色舞,那是他一生事业之发祥地。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黄埔军校共毕业23期学员,但他最器重的,还是大革命时期的前5期。

  5期学生中,他对第1期和第4期又最具感情,原因很简单,第1期是他的开山大弟子,那时他一心扑在军校建设上,与学员朝夕相处,耳提面命,真是亲如父子。

  第4期,因为共产党参与,选拔了不少优秀青年:所以这一批学员良才美质者甚多。如后来大名鼎鼎的张灵甫、胡琏、高魁元、谢晋元,这些国民党军界的佼佼者,都是4期出来的,但蒋介石心中却认为,林彪才是最优秀的。

  这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是来自实地的考察。一次4期步科的学生上战术课,他也没有惊动别人,悄悄地坐在了后面。

  课题以前不久发生的惠州攻坚战为例,要学员分析这次战斗的取胜要素。这一仗乃蒋介石亲自指挥,他当然最熟悉不过的。于是听得饶有兴趣。

  学生们轮番上台,口说笔划,滔滔不绝⋯⋯蒋介石心里哼一声;不置可否。轮到林彪上台,只见他一脸怯生生的模样,也不多言语,就开始在黑板上画起惠州地形图,他画得很仔细,很投入,城郭民居,地势地批,山川河流,一一标点清楚,就凭这一手,蒋介石已不用往下看了,该生是个有心人,他把这一课给钻研透了,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掌纹。用兵之道,在于谋定而后动。林彪已经凭着其天生的禀赋,接触到了战争艺术的精髓。他悄悄地走出教室,吩咐随行的人,下课后,让林彪去校长室见他。

  这一次谈话,十多年后蒋介石仍记住每一个细节,这林彪看似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娃,却是城府森严,惜语如金。在以往与人的谈话中,蒋介石一向是多问少答,始终掌握主动。但与林彪则难进行,对方从不多答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谋熟虑,却是极得体,极中听。

  蒋介石有一股怪怪的感觉,年轻人本应该血气方刚,朝气蓬勃,很少有像林彪这样少年老成,这样稳重,这样有心机的。凭着直觉,他意识到坐在他面前的乃是难得一见之将才,但却很难驾驭让人捉摸不透。不知为什么,他突然想起了汉代名将韩信。此人才华若此,心术若此。当然,这种感觉也是随着以后对林彪的认识逐渐加深的,他在与部下论及林彪时,曾多次以韩信作过比喻。

  师生一问一答,校长办公室秘书陈立夫敲门而入,报告说,汪党代表精卫也上黄埔岛了,请蒋校长前往议事。

  “可恶。”蒋介石嘴里骂了一句,自从廖仲恺死后,汪精卫接任了军校党代表职,又把手插到黄埔岛来了,挤进蒋介石的势力范围,这让他很恼火。汪精卫毕竟是广东政府的一把手,他还得忍住气与之虚与委蛇。于是调转身气呼呼而去,却忘了与林彪打声招呼。林彪深感受辱,记恨在心。

  几个月后,蒋介石又找了一些师生进行个别交流,林彪也是其中之一。蒋介石向林彪并诺,毕业后让他来总司令部工作。

  如果不是共产党员的身份,林彪也许会感激涕零,但他是组织里的人,有着组织里的安排,组织里的纪律。他知道上级对他毕业后的去处已经有了意向,将他分配至叶挺的独立团,那是中共所掌握的第一支正规武装。所以,他只淡淡地回答了一句:“感谢校长的信任和栽培。”

  见林彪并不领情,蒋介石感到了失望,他怏怏道:“好吧,我出征在即,今后再和你联系。”

  谁知这一别,师生两人竟成陌路,从此分为两个营垒,成了敌人、对手。

  

  平型关一战:林彪成了全国知名人物

  

  1937年8月23日,中共在洛川举行会议,与会者围绕抗日的战略和兵力部署争论了3天。蒋介石也很关心这次会议,一段日子后,终于知道一鳞半爪。戴笠向他汇报说,毛泽东的意见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通过广泛的游击战争,达到开辟敌后战场,支援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目的。“据说林彪与毛泽东争论得厉害,他是主张以运动战为主的,说是以往在苏区,曾经有过整师整旅歼敌的经验和能力。”“我们的军队能和日军的战斗力等量其观吗?林彪这是好大喜功,是想通过战争树立自己的威信,扩大自己的影响。我对他早有一比,是当代韩信,这里面有赞扬,是说他有军事天才;同样也是批评,这个人有野心,太精于算计,孔夫子言‘过犹不及’。不过这样对我们不是坏事,要利用他这一点,达到我们的目的。”蒋介石说。

  再说林彪带115师奔赴前线。部队刚走到原平,就得到消息,日军第五师团师团长坂垣征四郎派出手下第二十一联队的两个步兵大队直袭平型关,与大部队脱离了依托。林彪的眼光何等锐利,立刻把握住战机,在平型关设伏,美美地打了一仗。1000多日军全部葬身于异乡他邦。此乃中国军队自抗战全面爆发后打的第一个胜仗,史称“平型关大捷”。

  捷报传来:蒋介石心中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中国军队打了胜仗他自然高兴,但那却是共产党的功劳。聊以自慰的,就是林彪也算是黄埔出来的,说什么也还是他的学生。后来,他专门召集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他的情绪很激动:

  “从抗战至今,我军连战皆北,丢师失地,许多人都批评我们无能。我刚刚得到消息,说是在平型关中国军队终于尝到了胜绩,而且是我们黄埔出来的将领指挥的,可惜的是,这位将领不是在座诸位,而是林彪,是共产党,是4期生中的小字辈,凭着落后的武器,战胜了强敌。娘希匹,我一直弄不清楚一件事,许多人都说,黄埔最杰出的人才都跑到共产党那边了,我这里留下的人都属无能之辈,难道此言不虚?”

  这番话传到正在淞沪前线作战的陈诚、胡宗南、黄维等将领耳中,陈诚连连摇头:“丢人啊,被林彪给比没了,如若再不能奋勇振作,打出我国军的气概,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

  不久,林彪遭友军士兵误伤,生命垂危。

  消息很快传到了蒋介石耳中,“可惜啊,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却折了一员大将。”

  

  重庆会谈,师生再聚首,各怀心机

  

  1941年冬,林彪从苏联养伤回国,中共方面立即通知国民党方面,林彪将途经西安转道延安,希望有关方面妥为照料。对此,蒋介石十分慎重,专门让军委会西安办公厅代理主任、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人称“西北王”的胡宗南飞了一趟重庆,面授机宜,另外又指示特工王戴笠专门赴西安负责林彪的安全。

  根据蒋介石的指示,“接待林彪总以热情体贴为妥,务必使其感到亲切随和,宾至如归。”按官场习惯,林彪应先拜会胡宗南的。但胡宗南却是移樽就教,轻车简从,来到了林彪下榻地七贤庄,说是看望老同学。

  离开西安后,林彪顺利地返回延安。恰在这一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人美国人都要求蒋介石集中力量抗日,不要再和共产党闹摩擦了。

  蒋介石当然想将中共问题一揽子予以解决,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他想利用和谈不战屈人之兵,将共产党消弥于无形。因此通知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希望毛泽东来重庆,国共双方举行一次最高级会谈,将中国统一于国民党的领导之下。

  周恩来不敢冒这个险,所以他向中共中央建议,毛泽东称病拒绝蒋介石的邀请,另选他人来渝见蒋。

  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意周恩来的意见,并决定由林彪代表毛泽东出席谈判。

  根据国共双方的安排,1942年9月15日蒋介石在西安会见林彪。14日林彪从延安出发,一场暴雨让林彪乘坐的吉普车抛了锚,蒋介石15日等了一天不见林彪踪影,冷着脸对胡宗南道:

  “我看林彪有点不识抬举了,我和他毕竟是师生,又兼领袖与部下的关系,却是这般地不懂道理,让长者尊者候他这个晚辈。”说着拂袖而去,“让林彪去重庆见我吧。”

林彪这次误事不小,蒋介石得理不让人,林彪再求见,他却端起了架子。

  那次会面在重庆曾家岩张治中的公馆“碧桂园”。林彪由张治中领进了客厅。蒋介石步履从容地从另一道门走了进来。待林彪向他敬过了礼,他一摆手:

  “都是自己人,不用客套。十几年了,师生见面不容易啊。”

  林彪连忙解释上次失约的原因。蒋介石又是一摆手:“不要紧的,你是我的学生,不要说因故失约,就是再有些什么,我也不会放在心上的。你今天来,有什么话尽管讲,文白(张治中)也不是外人,当年在黄埔,他也是你的老师。黄埔一系,同根相连嘛。”林彪带来了毛泽东的意见,说要加强国共之间的合作。他从大革命的历史说起,论证了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道理。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措辞恰当,要言不烦,如行云流水,一口气讲了半个钟点。

  蒋介石暗暗吃惊,在他的印象里,林彪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是个比较单纯的军事人才,并不热衷于政治。现在观来,这个人深藏不露,不仅有相当好的口才,而且对政治也不陌生。“当代韩信”,他又一次想起对此人的评价,而且越来越感到这个评价非常地符合林彪本人。

  蒋介石听得不耐烦:“虽然说你是我的学生,不妨直言,但有些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且很复杂,需要慢慢讨论。好了,今天就谈到这里,我今后再约你谈一次。”蒋介石就这样将林彪打发了。

  再一次与蒋介石见面,林彪再也没有好脸色,公事公办,向蒋介石提出了中共的主张,据理力争,丝毫不让。蒋介石一时弄得很狼狈⋯⋯因为不占着理,也因为对林彪还存有一丝拉拢之心,所以他也作了一些让步,同意提供给延安一批药品和给养。

  

  黑土地烽烟四起,师生大斗法

  

  1945年5月,蒋介石听说,林彪一行去了东北,大惊失色,以为东北此无宁日。一口气派出杜聿明、石觉、陈明仁、廖耀湘等一大批战将,都属能战之士,以与林彪周旋。

  战事最初进展得很顺利,这时林彪刚到沈阳,无兵无勇,被杜聿明闹得个手忙脚乱。

  林彪立即向后转,这一撤直撤到松花江边。

  蒋介石却不敢乘胜追击,他警告杜聿明,林彪是个鬼机灵。他不败而退,必有深意。不虑胜,先虑败,千万不要深入,中了共产党军队诱敌深入之计。十年内战中,林彪是常用此计的。

  1947年5月,林彪发动夏季攻势,兵锋直指四平,而四平守将是陈明仁。

  6月中旬,林彪率东北野战军七个主力师围着四平打了40多天,血染成河,最后竟然铩羽而归。

  蒋介石大喜过望,迭电嘉奖。

  陈诚却在一旁嫉妒得眼中冒火,屡进谗言。于是,陈明仁被蒋介石一封电报召回。阵前换将,而且是换了一个得力大将,这是蒋介石在东北的一大败笔。

  林彪却是痛定思痛,四平之战后,他在军中掀起了大练兵运动,部队的战斗力得到迅速提高。待他养足了元气,又发动起秋季攻势。蒋介石吃惊地发现,在东北战场,林彪已经是无人能挡了。到了1948年秋,东北败局已定,为了制定下一步作战计划,蒋介石飞赴沈阳,召开军事会议。

  那一次会议开得很沉闷,人到齐后,蒋介石迟迟不开口,主持会议的陆军司令顾祝同提醒他训示,蒋介石却摇摇头:

  “还有一个人未到。”

  顾祝同连忙翻着手上的花名册,忙着点人头。

  “花名册上是没有这个人的,他是林彪。我要表扬他,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因为他把他的同学都打败了。胜负论英雄,他是胜利者,所以他是英雄。我这个当校长的不称职啊,在校时对他关心不够,以致让他投奔了共产党。我对在座的诸位很关心,但是却让我非常地失望,我很痛心。”

  一席话臊得与会者无地自容。

  东北战场的失利,让蒋介石憔悴了许多,林彪也成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从此后,也不再说“林彪我对他知之甚深”云云⋯⋯

  选自《报刊汇萃》

  2009.4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