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跪拜礼

  • A+

平时我们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经常看到古代人们行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

   在汉代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席子。人们就坐在席子上,故被称作“席地而坐”。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他们在接待宾客过程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周礼·春宫·太祝》言:“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在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所谓“稽首”,就是人跪下后,双手着地,磕头及土,再停留一段时间,此系拜礼中之最重者,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顿首”,则引头至地,稍顿即起,为拜礼之次重者;“空首”,是双手拱合,引头至手而不着地,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此三拜称为“正拜”。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写上“谨肃”。

  汉代以后,渐渐有了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凳椅的出现也使人们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的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此时的跪拜礼变成了等级差别的一种标志,被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还要行三叩九拜之礼。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