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神秘晚宴全记录

  • A+

1971年7月9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以外交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方式开始了他仅有48小时的中国之行。当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这位美国密使。此前,中国方面早有耳闻,基辛格不但是位很难对付的谈判高手,也是个口味极高的美食家。席间,面对周恩来的频频举杯,基辛格多是面带微笑,礼貌应酬,而对眼前的美味佳肴浅尝辄止,胃口似乎不佳……
  就在此刻,总厨师长王锡田和另外一位同事正在厨房的灶台旁紧张地忙碌着。不料,他们精心准备的一道压轴菜却出现了意外。这道压轴菜是中国传统名菜──盐鸡,做法是将大盐粒炒热,然后把肉鸡焖在热盐中,通过盐的热量把鸡焖熟。可想而知,制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这时宴会已经开始上菜了,但鸡还没有焖熟。紧要关头,他们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就是先把未焖熟的鸡从盐中取出,然后再用高压气枪将鸡蒸熟,这样,鸡中既有盐香味又透着软烂嫩香。但谁也没想到这却成为餐桌上的一道新菜品。
  这道尚未命名的菜终于摆在了基辛格的眼前……不待周恩来介绍完毕,基辛格便一手拿刀一手执叉,迫不及待地指向紫砂陶锅里的鸡品尝起来。宴罢,他执意要见烧制这道美味的中国厨师。他紧紧握住王锡田的手连声说:“这将是我此次东方之行最美妙的记忆。”然而此时的王锡田却连这道菜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还是周恩来以他外交家的机智为王锡田解了围,他建议总厨师长说:“这道菜就叫‘基辛格鸡’好了。”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乃至建交,是整个新中国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正因其意义重大,对实现“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松总统的来访,周恩来格外重视,欢迎宴会的菜谱、菜单设计等事务都由他逐一安排核准并亲自圈定。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的专机在北京东郊机场着陆。当晚7时,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款待尼克松一行。
  “34号特供处”忙接待翻了天
  中美外交关系的破冰是世界瞩目之举,早在一年前,中国方面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周恩来总理对此更是高度重视。为保证来访取得圆满成功,周恩来亲自召集有关部门开会,一再强调准备工作要做好做细,确保一切活动都做到万无一失。负责食品采购工作的张涛参加了那次筹备会议。
  多年来,张涛所在的工作单位对外只用数字“34号”来代表。这个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食品“特供”机构,设立伊始的使命,就是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访华元首以及类似国宴这样的重大国事活动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出于保密的需要,长期以来,这里只能用门牌号码“34号”来命名。
  当得知美国人喜欢吃海鲜时,有关方面便决定准备新鲜的黄海鲍鱼做备用。辽宁省长海县獐子岛人民公社的潜水队接到任务后,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进行采捕,从中挑出精品运到北京。
  当尼克松听说这些新鲜的鲍鱼是采自黄海深处时,不禁为中国人的好客而感动。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有一道“芙蓉竹荪汤”,其中用的原料竹荪产自四川长宁。当年,长宁县接到上级领导通知,紧急调集2斤长宁竹荪,还说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千万耽误不得。后来,当地领导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题为《竹荪:从国宴到世界》的文章,便确信当时的竹荪就是为尼克松访华的宴会准备的。
  采用“土办法”加工出“果汁”
  在欢迎宴会上,其中一道菜需要新鲜的蚕豆,但春播蚕豆一般七八月收获,要在天寒地冻的一二月份找到新鲜蚕豆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时间紧又正值春节放假,浙江省平阳县供应组大部分同志被临时召回。据当地人介绍,这就是在农业界被称为“钱仓早”的蚕豆。由于当时蚕豆的果子还比较小,工作组多次请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推算,预测在运输当天,蚕豆可以长到多大。当得知运输那天蚕豆的豆肉已经可以入菜时,工作人员马上向北京方面作了汇报。就这样,经多方努力,这批新鲜蚕豆终于赶在尼克松抵达之前被送到了北京。
  奶酪和鱼子这些在当时中国人都没见过的东西,却是外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这可让负责采购的人犯了难。此时美国方面还提出要为尼克松夫人准备一种可以直接饮用的果汁。在今天听来似乎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可在当时却让张涛等人费了一番脑筋。当时只知道上海生产的汽水是兑着水喝的,能直接饮用的果汁还没听说过。后来他们采用了人工压榨的“土办法”为客人加工出了“果汁”。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一切接待工作准备就绪,只待那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寓意深刻 毛泽东执意添三道菜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准时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中外记者早已等候多时,无数镜头都在静候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当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按照惯例,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阵容通常是由120人到155人组成。而此时展现在尼克松眼前的是他从未见过,也是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由371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对中方这种高规格、高礼仪的接待,尼克松非常高兴,他称赞说:“中国仪仗队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一个。”
  以往外国元首来访,通常都是下榻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18号总统楼,此次尼克松一行也不例外。这天中午,钓鱼台国宾馆为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准备了第一次午宴。为欢迎尼克松夫妇的到访,毛泽东还亲自为他们增添了3道菜,并指定由中南海的厨师程汝明做好后送到钓鱼台。
  这次午宴上有一道菜叫“烧滑水”,对于不喜欢吃多刺鱼的外宾来说,这道菜并不合适,但毛泽东执意要加上去。就这样,由毛泽东亲自点的烧滑水、鱼翅仔鸡、牛排这三个菜一同端上了尼克松夫妇的餐桌。当尼克松及夫人知道这三道菜是毛泽东及夫人江青特意为他们安排的非常高兴,而且吃得很干净。
  事后,程汝明悟出了这道菜背后所预示的特殊意义。“烧滑水”实际上是用青鱼的尾部做主料,那是鱼身上最有力的一段,它好像是鱼游水时的前舵和推进器。毛泽东可能想借这个寓意,希望中美这两个国家从这一周开始,一起推动两国及世界向前发展。历史性干杯 周恩来点燃茅台酒
  1972年2月21日晚,为欢迎尼克松及夫人一行举办的盛大国宴在灯火通明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拉开了帷幕。此时此刻,宴会现场的热烈气氛通过国际通讯卫星直接传输到了美国的千家万户。
  宴会开始,周恩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词。紧接着,祝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周恩来招待尼克松和基辛格这样的贵宾用的茅台酒据说已贮存30年以上。当服务员将那古雅的水白陶瓷酒罐打开,一股特殊的芳香悠悠溢出,沁向四周。“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周恩来举起面前的一个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绍。当时的国宴,每个客人面前至少摆上大、中、小三个酒杯,每个酒杯都斟得满满的,其中必有国酒“茅台”,其余的是各种名牌葡萄酒,另外还有橘子水和矿泉水等。
  “我听说过您讲的一个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讲到这里,不等翻译说出,自己先笑了。此时周恩来也开怀大笑,他当真拿来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总统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的确,这纯净透明、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深深地迷住了。时隔多年,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仍对这次国宴上喝茅台酒的趣事念念不忘。就在中美两国领导人手举美酒频频碰杯之时,一位美国记者用镜头将周恩来与尼克松干杯时的精彩瞬间捕捉了下来,使国酒“茅台”因这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双方祝酒后,周恩来举着酒杯向美国官方代表人员逐一敬酒。清脆悦耳的碰杯声回响在宴会厅里。
  尼克松出访前苦练用筷子
  中国方面除了在宴会流程上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之外,为招待好来自大洋彼岸的贵宾,此次国宴排菜更多达几十道,从规格上讲,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少有的。其中包括:冷盘9道、热菜6道、点心7道及甜品、水果、酒水饮料等。
  美国方面也为这次宴会做了全面充分的准备,尼克松尤其费了一番心思,席间,他轻松自如地使用着中国筷子,不紧不慢地夹取美味佳肴品尝,令周恩来大加赞赏。此时,或许只有尼克松自己明白,为了这次访问成功,他很是费了一番心思,在出访前埋头苦练了一个多月用筷子的技巧。
  就在这次宴会结束7天之后,中美双方共同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封存在中美之间22年之久的坚冰就此打破。
  选自《大河文摘报》2012.4.20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