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不识毛泽东

  • A+

第一个是个渔民

  

  1955年的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开会期间,几次下水游泳。9月2日,毛泽东游着游着,突然拐头往深海方向游去,等警卫员孙勇他们发现时,毛泽东已经游得很远了。警卫们这个急呀。幸好出现了奇迹,在毛泽东的周边出现了一只小船。毛泽东竟然爬上了小船。

  渔船上只有一个老渔民。毛泽东上船后,恭恭敬敬地与渔民打招呼,渔民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毛泽东想与他拉点家常,套套近乎,渔民也没有接腔的意思。因为他实在有些忙,他出海来就是打鱼捞蟹的,不是与一个生人拉家常来的。

  毛泽东看了看渔民的鱼篓,知道不来点好处,人家是不大愿意与他接腔了,便说:咱们聊聊家常,聊完后,你篓里的鱼蟹我全都买下。

  老渔民这一听来劲了,脸上也有了笑容。于是,与这个穿着游泳裤,一身湿淋淋的大胖子聊了起来。他讲到了渔民合作社不是怎么好,社内也很不团结;家里日子过得很紧巴,不宽裕。如果今天打的这些螃蟹不能换回点钱,晚饭米还不知道在哪里。毛泽东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头。

  毛泽东了解了很多有关合作社以及普通百姓家居的情况,感觉收获很大,就买下了老人所有的鱼蟹。老渔民高高兴兴地划船走了,他不知道今天的鱼蟹为什么卖了一个好价,也不知道卖给了谁。

  

  第二个是个服务员

  

  毛泽东的第二次没有被人认出是在1961年。那次,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进了一家女子商店,拟为女儿李讷买一条头巾。

  毛泽东看了好几件,颜色和款式都觉得不太满意。但女儿的事,在谁都是大事,毛泽东于是执著地选着。那时也没有超市,每换一次,都得由服务员左左右右的递拿。加之那是个商品短缺的时代,商店的服务员地位比干部还高还牛气。又因为天气冷,毛泽东穿的戴的,都把他最本质的特征给掩盖了,服务员愣是没有认出他来。且服务员恋着那火炉,这样,拿的次数多了,服务员不干了,抛东摔西的,长沙女人的那种辣劲也出来了。

  毛泽东有些无奈,而且多少也有些愠怒,东西没买成,肚子里倒灌满了气。卫士跟上来了,也不敢说什么,怕引起不好的反响。毛泽东也示意卫士不要吱声,他自己在大堂里寻找着什么。终于,他找到了要找的东西:挂在柜台前侧的一个《意见簿》。卫士立即递过笔,毛在《意见簿》上留下了几个字:“服务态度应改善。”

  毛泽东没有签上自己的大名,如果签了,会给那位服务员带来不好的影响。毛泽东在卫士的拥护下,只得怏怏地离开了那一家商店,没有为李讷买到头巾,毛泽东心里有些失落。看来,不被人认出来,也不见得就自由。

  

  第三个是“半个人”

  

  第三位不识毛泽东的人有些特殊,只能说是半个。这“半个”人,叫孙工,早年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与毛泽东不在同一个班,但是同年级。因为毛泽东在校的影响,这位孙同学结识了毛泽东。后来,各奔西东,毛泽东在延安成就了大业,孙同学在国民党政府里也混过大大小小的职事,并随着蒋介石的政府一起到了重庆。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孙同学以校友的身份,来毛的寓所看望了毛泽东,表现出了对毛的景仰之情。但是,重庆谈判并不成功,毛泽东一离开重庆,这位孙同学就在重庆的报刊上大写文章,连篇累牍,谩骂毛不讲信义,旗帜鲜明地把谈判破裂的责任按国民政府的口气,一古脑地往毛泽东头上推。毛泽东到了延安,一大摞的报纸就放在他的窑洞里,看了孙同学的文章,觉得这人太不道义,没再理他。

  国民党溃败逃台之后,孙工没有得到跟蒋介石去台湾的船票,留在了大陆,做起了平民百姓。这时候,他想起毛泽东来了,屡次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认为他无是非标准又太反复无常,没有回信。

  同样来自湖南一师的周世钊听到毛泽东的评价,也觉得孙工做人不够道义,便建议毛泽东不用理睬他。毛泽东说:“这事还没完哪。他见我不回信,不死心,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来信。”周世钊说:“你看你看,是不是你又回了他的信呢?”毛泽东哈哈大笑道:“你以为哟?他这样勤快地写,我也只好勤快不回了!”说完,两人不禁大笑起来⋯⋯

  这位孙同学虽然只能算“半个”不识毛的人,他“不认识”的水平真是到家了!

  选自《国家历史》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