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神秘角落里的传世绝品

  • A+

为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2008奥运年齐聚北京的八方宾朋,在2003年,故宫,这个北京著名的历史人文景观,开始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全面的大修。提到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城,人们首先会想到天安门、端门、午门、“三殿”、“三宫”、御花园等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游览参观故宫的主线就是依照由上述景观所构成的一条中轴线展开的。很自然,这条概括当年皇帝政务活动、日常起居、休闲颐养等全部生活的景观主线理应是这次大修工程的重中之重,但是,偏有一个位不正:在故宫的东北角,大大偏离那条由许多著名景观连成的主要参观线路;地不大:一个一直“默默无闻”的小院落以及里面一栋两层的小楼;名不显: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从没对外开放过,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的地方——倦勤斋,却一下子成了这次整个紫禁城内装饰修复的首要工程。

  那么,倦勤斋究竟是个什么神秘所在呢?

  

  被遗忘的最奢华角落

  

  说到倦勤斋,就不能不提到清朝那位以风流倜傥著称的、自诩为翰林天子的乾隆皇帝。大约在距今230多年前,年事已高、倦于政务又要博得个敬祖好名声的乾隆皇帝要“退休”了,准备最后过一把当太上皇的瘾。“退休”前,这位颇有艺术品位的皇帝在紫禁城东北角专门找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命人修建了一座自己精心设计的“安乐窝”,就是倦勤斋。这所外表看起来算不上特别的房子,内部的装修却极为奢华别致,尤其是在墙壁和顶棚上装饰着一幅巨型手绘壁画——通景画,堪称无价之宝。也难怪,既然是皇上钦点的工程,修建倦勤斋的用料自然是最精美、最珍贵、最货真价实的,而它的装修,自然同样也是当时中国建筑装饰当中最高等级的。

  其实,儿皇帝嘉庆当时只不过是个摆设,乾隆压根就没有放手实权。倦勤斋虽然建好了,可依然很忙的太上皇很少有时间光顾这里,而别人又有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闯太上皇这一亩三分地呢?待到乾隆驾崩,依清制这里便成了先皇故地被供奉起来,绝对是“闲人免进”;又过了百余年,倦勤斋旁边的一口井又被慈禧太后用来淹死了珍妃,这里便成了宫中人人避讳的地方……

  如今,更是没有几个人知道离珍妃井边不到10米的一个小院里,居然还有一座紫禁城中室内装饰最奢华的倦勤斋。

  

  画幅最大的传世绝品

  

  如果说当年紫禁城中室内装饰最奢华的地方是倦勤斋,那么今天修复倦勤斋技术难度最大、耗资最多的就非那幅面积达170多平方米的通景画莫属了。之所以称其为通景画,是因为这幅巨型壁画的特点是画中的景色和室内建筑是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据考证,通景画是由意大利籍著名宫廷画师郎世宁和他的中国弟子王幼学所作。整幅画巧妙地融会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技法和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法,鲜活而极富立体感,这种画法在中国传统画法里基本不采用,或者是很少用的。它能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视错觉效果。当年,通景画所在的房间是专供乾隆看戏用的。乾隆的座位正对着戏台,皇帝看戏时,剧情就在建筑真实的月亮门和巨型通景画中虚拟的风景之间展开。

  故宫曾经拥有两幅这样的壁画,由于民国时期的一把无情大火将另一幅作品化成灰烬,从而使倦勤斋这一幅变成了孤本、绝唱。可以说,这幅巨型通景画是整个倦勤斋内装饰的主体,是整个整修工程的重中之重,因为它使倦勤斋拥有了3个故宫文物之“最”——它是故宫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幅壁画,它是皇宫书画作品中装裱工艺和材料最为精湛的,而且在今天文物保护方面引发的科学研究也是最多的。

  

  不复存在的乾隆高丽纸

  

  眼前的倦勤斋,200余年的风风雨雨不仅在这间神秘房子的外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也使它内部的砖木结构遭到了相当的损坏。但令人惊奇的是,覆盖在倦勤斋破旧墙壁上的巨幅通景画居然还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而且色彩保持得仍非常鲜艳,虽然有的地方开裂了,有的地方有些破损,但总体来说保存得还是非常不错的。为什么通景画能够抵御200多年岁月的侵袭和北方地区四季温度和湿度的剧烈变化的原因,是修复工程能否顺利成功的第一步。

  专家们对揭下来的通景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这样,200多年前的装裱手艺和材料终被一层层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原来,通景画不仅装裱的工艺有着特殊性,而且每层的装裱材料也都是不一样的,尤其画背后的一种装裱材料,它不是通常人们装裱字画用的宣纸,而是乾隆高丽纸。这一发现被专家认定是这幅通景画得以较完好保存至今的关键。

  高丽纸是一种采用纯手工方法,选用植物纤维中最坚韧的部分韧皮部为原料制成的特殊纸张。现在虽然也有很多种高丽纸,但无论在原料结构上还是制作工艺上与乾隆高丽纸相比无出其右者,乾隆高丽纸是百分之百的纯桑皮纸,在当时是贡纸。通过比较检验,它的耐折度高于现在的人民币用纸。乾隆高丽纸很难撕开,如果将其强行撕开,就能看到裂口边缘有很多像毛一样长长的植物纤维。

  中国古代文物保护有这样一个原则,尤其对古建保护来讲,一定要用传统的方法、传统的工艺和传统的原材料。按理说,现在找到了切入点,应该可以动手了,但要命的是,不仅这种乾隆高丽纸的现货已无处可寻,而且它的制作工艺也已失传了,甚至在它的故乡朝鲜也难觅其踪,代之的已是纸质大为不如的楮皮纸了。接下来在考察和检验了各种现代手工和机械纸之后,故宫的专家们发现:所有纸的质量竟然都根本无法与乾隆高丽纸相比,而没有这层纸,修复工作就无法高质量完成!

  倦勤斋的整修工程不得不停了下来。

  

  制纸古术再现金身

  

  为了找到修复通景画的“救命纸”,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宣纸的故乡——安徽泾县,希望在这里众多的宣纸厂中找到还有能做乾隆高丽纸的。然而遗憾的是,安徽虽有很多具有相当规模生产能力的造纸厂,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已很难找到仍用纯手工方式造纸的了。

  就在这进退维谷之际,专家们偶然打听到在安徽省安庆市郊外100多公里天台山脚下的潜山县有一个造纸世家,这里不仅一直保留着手工造纸的方法,而且用的材料是桑树的皮,而桑皮恰好就是乾隆高丽纸的主要原料。据说作坊的主人曾给国家博物馆做过修古书用的纸,还给银行做过捆钱的纸。他做的纸,拉力特别强,而这正是乾隆高丽纸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柳暗花明,专家们立即奔赴潜山县。谁知,故宫的专家和作坊的主人一番尝试之后,产品却依然令人大失所望。据中国纸张检测中心的测试,虽然仿造纸的外型与乾隆高丽纸很像,但强度却达不到古纸的水平。那么,为什么现在新做的纸也是采用桑树皮作原料,加工的方法也是手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呢?经过反复排查,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一是原料并不是纯桑皮,二是这里虽然保留了手工造纸的基本方法,但在打浆这一关键工序中还是采用了半机械的方法,结果有些纤维被打断了。

  看来,只有用最适当的原料和用最适当的工艺才能造出最好的纸,其间来不得半点疏忽。由于第一批仿乾隆高丽纸不符合要求,这次,人们在原料的选择和手工操作上都力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在原料的挑选上,选用韧皮部纤维非常长、很适合用于造纸的野生桑树皮;

  ——加工的方法过程如储存、浸泡、蒸煮、晾晒、精拣、清洗等等工序,要经过多次循环,做到万无一失;

  ——打浆就是像打年糕一样地捶打植物纤维,但只是把纤维打散,而绝不能打断。这直接影响到将来纸的强度和拉力等很多性能;

  ——水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着纸的品质,因此要选用经检测理化指标均合格的纯天然清泉,并使植物纤维在被打分散的过程中能与水分子充分结合;

  ——抄纸,最娴熟的工匠用最细密的竹帘捞出薄厚均匀的纸浆。

  ……

  这样,直到2005年8月,经中国纸张检测中心检验,这种纸的成分和强度已经基本可以满足要求。现在,纸厂正在做最后的调整和工艺定型,而倦勤斋的修复工作也得以继续进行。

  选自《人力资源报》

  2010.4.24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