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彭加木去罗布泊干什么

  • A+

罗布泊曾经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面积5300多平方公里。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车尔臣河把清波荡漾的流水日夜不停地注入其中。在它东北部的凹地,虽然在10万年之前就干涸了,可是在它的西边,却依然水鸟成群,芦苇成林,成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一块罕见的绿洲。

  上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曾经驾着木伐在湖中漂游,尽情欣赏过罗布泊绮丽的风光。到了1958年,总参的战士们去装觇标,也还要挽着裤腿才能趟过湖面。可是时间仅仅过去十几年,罗布泊就一滴水也没有了,干涸了,成了一片死海。这里面有地球气象的怪异变化,更有人为的因素——无节制地断流取水,消灭了大片荒漠中仅有的一片绿色。

  罗布泊真正为中国百姓所注目,应该在1964年10月16日。那一天,罗布泊地区爆响了一颗原子弹!人们再一次关注罗布泊,是在1980年。那一年,有一个叫彭加木的科学家,第四次闯进罗布泊。彭加木为什么对罗布泊如此深情,一再前往?因为他首次罗布泊考察所获的河水取样分析资料表明,从上游通过河水进入罗布泊洼地的钾含量相当可观,而钾肥是中国农业生产紧缺的一种肥料,既然如此,当然彭加木要对罗布泊思兹念兹了,他想知道究竟。彭加木于1980年6月11日从米兰36团农场出发,向罗布泊东部地区前进。

  在装汽油和水的时候,彭加木提议可以多装1桶汽油,少装1桶水,他们所用的桶都是大汽油桶。因为带的桶数量有限,多1桶油,势必就少1桶水了。原因是从地图上看,到了库木库都克这个地方有补充水源。根据路程计算,到库木库都克400公里的路程最少两天才能赶到,因为这400公里都是戈壁滩。

  然而,在这一段路上,考察队员们却遇到了从未遇到的麻烦。往东行,要穿过米兰河发源地阿尔金山北麓。从阿尔金山往北,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米兰河从戈壁滩往北,由于落差较大,遇发洪水,河水四处泄流,形成大片冲积扇段。米兰河水每年都有45%以上的水从这些扇段渗失,形成假戈壁。所谓戈壁,是由沙子和石块构成的沙漠地貌,质地比较坚硬,车辆可在上面任意行驶。而假戈壁,则指那些表面上看是些沙石,但是质地却很松软,人勉强可在上面行走,汽车则很难行驶。有时是沙窝子,有时候下面是泥潭,人掉进去都找不见。

  彭加木他们就遇上了这种假戈壁。天亮从米兰36团出来,赶到天黑,十几个小时,仅仅走了58公里。一天下来,大家都提鞋掉帽子,说话的劲儿都没有了,当然情绪也开始出现波动。第二天似乎比第一天走得更艰难,下午才赶到红柳沟,全天仅走了54公里。到第三天,油料和水已用去了1/3,路却走了不到1/5,按事先约定,应该往回返了。这晚上风很大,没法生火,做不成饭。大家都饿着肚子不说,由于风太大,帐篷也支不起来,只好裹着帐篷睡觉,条件恶劣的程度超出了预想。

  一直到第六天,他们才赶到了库木库都克,这天是1980年6月16日。库木库都克是维吾尔语沙井的意思。从那张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看,这里确实标有水井。他们下午6时赶到这里(新疆与北京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北京时间下午6时,新疆时间是下午4时),大家支好帐篷,休息一会儿,准备出去找水。这时,司机手拿望远镜,站在高处向四处眺望。想寻找水井的迹象。突然,他发现一个棕红色的东西闯进他的望远镜里,接着又是一个,还有一个。他心里一阵紧张,在这样一个荒芜恐怖的地方还会有生命?那东西不是别的,是一群野骆驼,数一数竟然有41峰。这群野骆驼从一座沙山的后面钻出来,悠闲地散着步。彭加木一听见有野骆驼,高兴地抢过望远镜,看了一阵后对大家说,追上去,抓1峰。彭加木说:“现在全世界就英国有1架野骆驼的标本,非常珍贵。”经商量,首先要开车堵住沙山的入口处,防止野骆驼跑进沙山,然后由司机开车进行追猎。行动开始了,跑了一阵以后,有一大一小两峰骆驼掉队了,小骆驼体力明显不支,彭加木让车尽量靠近一些,司机打开吉普车后门,凭着惯性一个鱼跃扑上去,撞倒了小骆驼,抓了只活的!

  这只小骆驼在彭加木失踪后还是放生了。

  在沙井,彭加木派出几个人找水都没有找到。考察队的水不多了,水只能按人分配,为了养这只小骆驼,大家颇有争议,彭加木说,用我那份水来养它!在1980年,国家尚无野生动物保护法,彭加木就十分看重这头濒危的野生动物。如果他不出事,我们中国也就有野骆驼可以展览了。晚上,他们给基地发出了一份求援电报:我们缺水和汽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基地回电:明天中午12时听消息。

  有了这条消息,大家都放宽了心。第二天早晨,也就是1980年6月17日,那天早晨队员都在睡懒觉,彭加木留下一张纸条:我去东边找水井,就一个人走了。中午大家发现纸条时,彭加木已经出发两个多小时,再找就怎么也找不到了。一天,两天。新华社播出了这条不幸的消息,中央电视台也一天3次在新闻节目中追踪。人们提着心,吊着胆,收听着寻找彭加木的消息。大规模的地面部队拉起一道网,一寸一寸搜寻;数十架飞机低空盘绕,只要有个黑点儿。就兴奋不已。到了第八天,第十天,人们彻底绝望了。

  彭加木的意外失踪,除了使人们对罗布泊的凶险面目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外,更提出一个善良的疑问:罗布泊这等凶险,连个草毛都没有,有什么考察必要?有什么科考价值?

  20年后,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彭加木是奔着一个大项目闯进罗布泊的!罗布泊极可能有钾!可能有丰富的钾盐矿。1964年第二次考察罗布泊时,彭加木就对流入罗布泊几条河的钾含量作了初步分析。他发现各条河流的含钾量在逐渐增加,又根据河水流量推算出河流搬运钾元素的大约值。他估算出罗布泊每年积聚的钾可能有75万吨。

  对于一个有12亿民众的大国,吃饭是比天还大的一件事情。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索取无限的粮食,化肥就是生产力。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地质工作者就开始寻找钾盐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除了1958年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发现钾盐矿床之外,再无进一步突破。直到中国有了卫星,用遥感技术一测,罗布泊地区有钾元素放射异常情况,完全证实了彭加木的学术报告。

  彭加木以身殉国的第二年秋天,他的夫人夏叔芳在他走失的地方立了一块碑,碑下面用石头压着一个铁盒子。铁盒子里面,有彭加木夫人手书的一封信:

  亲爱的人们,有幸走进罗布泊的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家们:

  在你们从事你们感兴趣的事情之余,请留意一下老彭的遗体和遗物吧!若是有确实消息,请迅速告我,我代表上海一千多万人民谢谢您!上海一千多万人民向您承诺,每人拿出1元钱来感谢您!绝不食言!

  字是手写在一张铜版纸上,字字血泪。铁盒子也没有上锁,任人取看。可是看过这封信的,据地质队员们说,也就是五六个人。

  那铁盒子在干燥的沙漠中永远不会锈蚀,那铜版纸上的字迹永远清晰如新。快20年了,每一个闯进罗布泊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也都细心留意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倒不是为了那笔谢金,寻找彭加木的遗体和遗物,好像是件义不容辞的事情,是件良心上的事情。

  1998年9月16日下午,《中国大西北》摄制组的编导安普选离开帐篷到雅丹后面去方便,一会儿提着裤子大喊着跑回来说:“一只袜子,一只彭加木的袜子!”帐篷里立时炸了营,众人风似的随他在盐壳上跑了起来。在雅丹后面一处避风的地方,果然看见盐壳上贴着一只尼龙袜子。那袜子有些年代了,已经无法把它揭下来,它已经和盐碱牢牢地粘在一起了。地质队总工程师陈明勇蹲下来仔细地观察了一阵,然后让大家分散开来,在300米的范围内仔细寻找,不准走远,看有没有其他东西。众人找了一圈儿,却什么也没有找到。

  

  选自《北方新报》2006.4.10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