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回购海外珍贵古籍

  • A+

周恩来总理历来非常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在他的关心过问下,流失在海外的一些珍贵古籍于1955年和1965年分两批购回内地,入藏于国家图书馆。

  

  第一批古籍的回购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固有位名重一时的藏书家陈清华。陈清华(1894-1978),字澄中,祖籍湖南邵阳,1894年8月5日出生于江苏扬州。1915年上海复旦大学本科毕业后,获资助赴美国伯克利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1919年学成归国,先后供职于多家银行。50年代,陈清华开始涉足于中国古籍善本的收藏,并以万金购得宋版《荀子》。陈氏藏书室也以“荀斋”、“郇斋”为名。

  陈氏财力雄厚,又慧眼识珠。入藏宋元本珍贵古籍、金石善拓、明清抄校稿本等,与日俱增,一时江南无出其右者,与北方天津周叔技寒在堂藏书双轨并驾,故时有“南陈北周”之称。1949年,陈清华夫妇移居香港,其珍贵古籍亦随之插架香江之滨。

  两年后,即1951年,陈氏生活陷于困窘,于是欲出让部分珍贵藏书。消息不胫而走,美国人、日本人知晓后都想收购,使这批珍贵善本流失海外的风险突显。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闻讯后,一面向上级报告,争取财政支持,获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首肯;一面通过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和文物鉴定名家徐森玉之子——香港名记者徐伯郊等,与陈清华洽商,并会同当时北京图书馆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蔽定收购事宜,终于在1 955年购回第一批陈氏藏书。这其中有被誉为“无上神品”的南宋贾似道门人廖莹中世彩堂校刘的《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等传世孤罕、名闻遐迩的善本古籍。

  

  第二批古籍的回购

  

  1963年,陈清华为筹措资金移居美国,“郇斋”再次转让部分珍贵藏书的消息又传到了北京。那时郑振锋已因公殉职,继他之后出任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的王冶秋,也是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奠基人,对文物古籍亦具真知灼见,深悉“郇斋”藏书的品位和质量,因而时其流向十分关注。他循老局长郑振铎旧章,一方面将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争取经费,获得支持;另一方面请版本目录学专家赵万里会同行政管理人员南下广州,与陈清华代表接洽收购事宜。

  赵万里在1 955年洽购“郇斋”第一批藏书时,已知陈氏在大陆尚有大量清刘本和抄梭本,因而提出全部收购的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全部收购之议未成。宋版《荀子》等精品,均是第二次购回的。

  1965年11月3日,这批珍本善拓运抵北京。不久,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3号楼会议室,为这批书举办了一次小型陈列展,邀请了杨秀峰、徐平宇、吴仲超等社会名贤前来鉴赏。当时周总理日理万机,因事未到。事隔不久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总理办公室电告王冶秋局长,谓总理要看宋拓《蜀石经》。当天晚上。由王冶秋、丁瑜二人携书进中南海北门,经紫光阁、游泳池到西华厅,由王冶秋交给了值班秘书。又过不久的一天晚上,赵万里等又奉命将这批书送至中南海紫光阁,陈列在几案上,请总理鉴赏这批瑰宝。鉴赏过程中,大家边看边议论。当看到书上有溥仪题识时,总理问,此书是不是从宫里流出来的?赵万里先生作了圆满回答。

  

  40年后的再回购

  

  事隔40年,2004年3月,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的拓晓堂如约来到了美国加州旧金山,与“郇斋”后人陈国琅先生相见,面谈他从父亲陈清华手里继承的部分藏书回拍问题,结果洽谈成功。拓晓堂曾经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工作人员,后虽供职于嘉德拍卖公司,但对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建设始终一往情深。故这批书从大洋彼岸运回北京以后,拓晓堂便与公司协商,力主不应拍卖而应整体转让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亦闻风而动,先请部分专家对这批书进行初步鉴定,确认价值,紧接着便向财政部提出专项报告,最终以国家文物局所掌管的回购流失海外珍贵文物专项管理资金采购之,入藏于国家图书馆。

  从1955年至2004年,历经半个世纪,陈清华“郇斋”珍贵善本藏书151种分三批先后入藏于国家图书馆。

  

  选自《纵横》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