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玺印藏乾坤

  • A+

印章代表皇帝权威
  
  印章,古已有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车同轨,书同文,觉得印章这个名字太俗气,为了和普罗大众划分开来,规定皇帝所用印章尊称为“玺”,民间或公侯依旧采纳“章”“印”说法。
  据历史记载,秦始皇嬴政有六方足以代表皇帝权威的印章—“乘舆六玺”,即天子三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和皇帝三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除这六玺外,嬴政还命丞相李斯用鸟虫篆书写,刻了一枚方玺,无实际功用,随身携带趋吉辟邪,传至刘邦后被尊为“传国玺”:任何人一旦拥有它,即可名正言顺成为真龙天子,坐拥天下。据记载,这枚世上仅有一枚的传国玺,在阳光照耀下,从各角度观察它,都会呈现出奇异变幻的七彩效果。传国玺历经东汉各帝,大约在汉献帝末年兵乱中丢失,此后关于它,只剩传说。唐有八玺,皆为玉制,除“神玺”存而不用,以示君权神授外,其余七玺按相关规定发挥不同功效,如“受命玺”用以封禅礼神,“天子之玺”以劳四夷,等等。武则天时,觉得玺与“死”音近,很不吉利,将皇帝的玺改为“宝”,中宗即位后改了回来,却又被唐玄宗改成“宝”,终成定制。
  三套体系负责明宝玺运作
  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制出六方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天子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皇帝之宝”。除此六方外,整个洪武时期共刻制御宝十七方。御宝愈来愈多,掌宝者和掌宝机构不断变化。对于“国之重器”御宝,明廷实行了内外相互监督的双重管理制度:在外设立独立的尚宝司,负责宝玺的掌管和使用,内设尚宝监,传递宝玺并监视尚宝司用宝。另设司宝女官,专职保存宝玺,为双重管理加上第三方保障。1514年,紫禁城内一场大火,洪武时期的十七方御宝大部被损毁,25年后,嘉靖皇帝进行补造,新添置七方宝玺,此后,终明一代形成定制,统称为明代二十四宝。不过,定例是定例,也有皇帝想在宝玺上凸显特殊性,不用二十四宝,自制玺印。口吃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即是此例。因不愿与大臣相见对话,朱见深凡事皆托圣旨,命人刻制了很多帝章、闲文玺印,反将二十四宝疏于一旁。
  慈禧凭借闲章通往权力之巅
  明以前的皇帝印章,很少有能留存下来的。清帝退位后,故宫藏有大部分明清两朝的帝玺。不过,人们往往对乾隆二十五宝(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宝)知之甚多,却忽略了紫禁城内使用宝玺的另一群人—深居内宫的后妃们。这些后宫妃嫔,在册封过程中都要颁给相应的宝印或封册,嫔以下者只有封册,无宝印。清廷对这些印章的质地、钮式、大小、字体有着严格的规定,总之,级越高者,宝印尺寸越大。
  相比之下,清朝前后共29位皇后中,慈禧用过的印玺是最多的,计157方。作为曾执掌清政权48年的女主人,慈禧睥睨天下的心态时常反映在宝玺中,如其御用玺印印文为“万邦为怀”“赐福苍生”“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等,而在“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玺的雕钮上,“凤鸟占满印的顶端,似乎将西面的龙和麒麟揽于双翼之下,形成凤上龙下的态势,与当时慈禧皇太后的权势正相呼应”。
  1908年11月,慈禧病死,隔月,溥仪即位。大清王朝在迎来它最后一任主人的同时,延续了几千年的印玺—皇权政治的代表,注定将迎来它的新时代:或以文物的形式躺在博物馆里,或在拍卖场上留下亿元拍品的传说。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
帝后玺印藏乾坤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