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诞生记

  • A+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这首在抗美援朝岁月中诞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战歌,在那战火纷飞、如火如荼的年代,响彻朝鲜战场和祖国大地,拨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弦,鼓舞着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同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英勇厮杀,浴血奋战。

  

  ☆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师于1945年10月在东北解放战场上成立,该师的战士绝大多数是东北人。解放战争头三年,他们转战在白山黑水之间,参加了许多著名的战役。东北解放后,为了夺取全国的胜利,战士们离别家乡,随部队挺进关内并参加了平津战役、太原战役,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医治战争创伤,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部分部队担负起生产建设任务。炮一师于1950年3月初奉命由湖南出发,班师东北,开荒生产。在该师第26团5连任政治指导员的麻扶摇和战友们一起来到了北大荒垦边。

  3月的北大荒,依然是冰天雪地。部队到达预定地区后,战士们顾不上探望久别盼归的亲人,不等抖落征尘和大地完全复苏,立即投入了向大自然挑战的新征。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打草烧荒,翻地播种,全身心地参加了对新中国的建设。及至盛夏时节,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豆田,碧波翻滚,豆荚摇曳,长势喜人。指战员们个个喜形于色,沉浸在和平劳动的欢乐之中。

  然而,风云突变,烽烟再起,刚刚从血与火中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受到了战争的威胁。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在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处境危急,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党中央、毛主席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与朝鲜人民军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炮兵第一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支预备炮兵部队,奉命第一批入朝参战。

  

  ☆二

  

  1950年7月中旬,炮一师奉命集结安东(今丹东),抓紧进行临战准备。针对美帝国主义扩大朝鲜战争的形势变化,他们一面开展敌前练兵,一面进行思想动员。麻扶摇所在的连队根据上级部署和要求,结合战士们热爱和平,热爱家乡,热爱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特点,深入开展了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中心的教育活动。通过宣讲师、团政治机关编印的《美帝侵华简史》,深刻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侵略野心,大家认清了美国战争贩子妄图以侵占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我国,企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的罪恶目的。经过传达毛主席的命令和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策,指战员们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懂得了中朝人民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和救邻自救的道理,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制止侵略、保卫和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立下了钢铁誓言。在进行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宣传教育中,大家联系我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大摆大议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事实和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本质,更加坚定了打败美国侵略者的信心。

  为了配合教育,部队邀请老工人、老贫农作忆苦报告,讲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年纪大的干部战士也在讨论会上诉说自己在日寇铁蹄下当亡国奴的悲惨经历。有的人讲到亲人惨死的情景时,声泪俱下,泣不成声,报告会、讨论会变成了控诉会、声讨会。干部战士纷纷请缨杀敌,有的还写血书表达求战决心。

  看着鸭绿江对岸翻滚的战火,战士们从内心燃起急切的求战之情,作为连政治指导员的麻扶摇更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萌发了要写点什么的欲望。

  

  ☆三

  

  在10月中旬连队召开誓师大会前的一个夜晚,麻扶摇辗转反侧,浮想联翩。昔日“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历史画卷又浮现在眼前,他的视角落在了“中华儿女”的群体形象上。

  麻扶摇想,现在集结在鸭绿江畔的志愿军指战员心中沸腾的热血,正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经历内忧外患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浩然正气在新中国人民身上的升华和历史延续,于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这振奋人心的词句便跃入他的脑海。对!就用它来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与和平的旗帜,不畏强暴,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为了表现指战员把保家卫国和保卫世界和平融为一体的博大胸怀,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他又写下了“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他越写心情越激动,思路也更加开朗,并对战争前途进行思考。下一步,装备极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交战,战争将是十分残酷的,我们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战争的胜利归根结底不是由装备的优劣来决定的。我军广大指战员抱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崇高目的,具有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和决战决胜的坚强意志,这种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完全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我军武器装备的劣势,赢得战争的胜利。这样,他又写下了第三个句子:“中华的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这是在号召,也是在呐喊;既是对指战员神圣使命感的写照,也是自我感情的抒发,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魂的热情歌颂。写完这首诗后,麻扶摇收起纸笔,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满足感。

  麻扶摇后来说,当时他并未意识到在创作什么,只是由于烈火在胸中燃烧,感到不吐不快。

  第二天,麻扶摇把这首诗作为全连出征誓词的导言,写在黑板上,并向大家作了宣讲。全连指战员都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大家的共同心声。后来在全团动员誓师大会上,在团首长宣读了师党委的战斗动员令后,麻扶摇又代表5连登台宣读了出征誓词。会后,团政治处编印的《群力报》和师政治部办的《骨干报》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当时,连队一位粗通简谱的文化教员为它谱了曲,并在全连教唱。1950年10月23日部队入朝时,麻扶摇所在的连队就是唱着这首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

  后来,麻扶摇惊奇地发现,一支支后续入朝的部队都唱着一首曲调乐观、雄壮而坚定有力的歌曲,歌词与麻扶摇写的这首诗基本相同,歌声中,部队显得威武雄壮,麻扶摇感到万分激动。但由于战斗频繁,消息闭塞,麻扶摇也不知道这首歌词和曲调结合的原委。直到1953年,麻扶摇才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最后形成的来龙去脉。

  

  ☆四

  

  志愿军入朝前夕,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到炮一师进行采访时发现了这首诗。他认为这首诗主题思想明确,战斗性强,很适合当时形势的需要,于是,在志愿军入朝第一次战役之后,他把这首诗放在了他写的一篇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的开头部分,并作了一点小修改,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中华的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增强了读音的脆度。陈伯坚当时并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只说“这是记者在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中听到的广为流传的一首诗”。

  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篇通讯,并把这首诗排在标题下面,以突出的位置介绍给读者。于是,这首诗就从朝鲜前线传回国内,并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著名音乐家周巍峙从《人民日报》上看到这首诗,便被深深感动了,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仅仅半小时,他就谱出了曲。同时,他还接受了当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同志的建议,把“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把“打败美帝野心狼”改为“打败美国野心狼”,并以诗中最后一句“打败美国野心狼”为题,署上“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交给《人民日报》主编文艺版的诗人袁水拍。

  11月30日《人民日报》和12月初《时事手册》半月刊,先后发表了这首歌。歌曲发表后,周巍峙同志总觉得歌名不够理想。恰在这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旅大市委主办的《民主青年》杂志,以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战歌》在12月1日出版的第117期上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周巍峙同志见后很高兴,认为“战歌”一词用得好,与词的主题思想和歌曲的旋律都很贴切,于是就将这首歌曲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从此,这首歌像嘹亮的进军号角,鼓舞广大指战员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败美国野心狼”,奔赴朝鲜战场,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者英勇作战。

  由于这首歌曲强烈地表现了抗美援朝那个英雄岁月的主旋律,充分体现出志愿军将士和全国人民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问世不久,它就成为一首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唱的歌曲,并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也博得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重视与赞誉。

  1951年4月1日,《人民日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名,再次向全国推荐。4月2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通知,规定以《国歌》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两首歌曲为全国人民五一劳动节游行的基本歌曲。

  1953年,政务院文化部和全国文联共同开展对1949年至1952年间产生的群众歌曲的评奖活动,经过由下而上的推荐,从三年间全国发表的万余首歌曲中,评选出了9首歌曲获一等奖,其中就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了给作者发奖,有关部门辗转查找,最后在炮一师找到了麻扶摇。这时,麻扶摇才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的作者被披露出来。以后,所有刊物再发表这首歌曲时,就将词作者都改署为麻扶摇的名字。但麻扶摇认为,原署名“志愿军战士”更确切,因为是他们以自己的英雄行为描绘了歌词的意境,用发自内心的豪言壮语表达了歌词的主题思想,所以他们才是名副其实的真正作者。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每当重唱这首歌曲时,它那乐观、坚定、充满信心的旋律,依然令人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激励着人们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

  

  选自《龙门阵》2006.9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